大同市人大常委会着力增进民生和谐幸福工作综述
关注民生促和谐 履职尽责重实效
——市人大常委会着力增进民生和谐幸福工作综述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的宗旨,关注百姓冷暖,回应群众诉求,推动民生改善,使人大工作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历年监督和关注的重点。去年,立足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先后深入到城区、左云县、市教育局以及六所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在了解到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做了大量工作的同时,针对存在的义务教育发展与投入相对不足,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并向常委会提交了书面调研报告。面对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带来的安置困难,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走进社区、深入政府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寻求解决办法。为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问题,常委会在审查计划预算时予以优先保证;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连续组织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及时提出工作意见;为防止住房分配不公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经过努力,一大批涉拆群众得到迅速安置,圆了住房安居梦。2011年市政府关于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未获常委会表决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被责令整改。为尽快落实整改,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人员深入到市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部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检查,了解整改情况,听取和审议政府整改报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检查检测,加强食品安全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的监管,取得了满意效果。
环境保护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乎民生福祉。针对我市环境突出问题和市民反映的焦点问题,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深入阳高县山纳合成橡胶有限公司和同煤集团燕子山矿、赵家小村污水处理厂等处进行调研,督促相关企业切实把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安全生产、环保生产。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配合省人大“三晋环保行”活动,先后深入4个县区,14家企业和项目,以人大、媒体、群众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大胆揭露曝光一批屡禁不止、顶风作案的严重污染企业,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落实具体整改措施,对相关企业予以重罚。通过一系列刚性监督,推动了我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去年我市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49天,其中一级天数87天,并连续两年获得省级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考核补偿金3500多万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更是百姓幸福安宁的前提。为推进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了对社保扩面、征缴清欠以及社保信息体系建设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全市社会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针对社保工作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强化了法律宣传,优化了办事流程,并开展了非公经济参保专项行动,加快了社保卡数据采集和发放,使社保管理逐步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为促进妇女权益保障和青少年维权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检查和调研活动,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农村失地妇女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工作体系。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入手,深入社区康复中心、医院、戒毒所视察全市禁毒工作,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提出了强化禁毒宣传,增加禁毒经费,推广医院治疗、社区康复的戒毒工作经验,增强对戒毒人员的人文关怀等建议,让和谐、温暖的阳光照亮社会每一个角落。(李雪峰)
编 辑: 谢先红
责 编: 谢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