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问题的八点启示
李志远
马克思之所以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人,即千年最伟大的思想理论家,是因为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史中一株最具魅力、最具活力、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思想理论之花。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从中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还要学习伟人的人品、人格、胆识、气质、气魄、作风、精神等内涵。学习研究伟人创新活动的伟大实践,从中发现,伟人的全部创新活动主要围绕着这样20个字展开的,即发现规律、探索道路、创建理论、指导实践,服务人民。从伟人创新活动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出如下八点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理论创新必须以前人的创新成果为起点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理论创新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这种创新既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一切从零开始,而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创。所以,要提高创新的时效性就必须以前人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使你借助“望远镜”、“显微镜”,穿透时空,找到前人想发而未发,想探而未探,想做而未做,从中找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选准创新的突破口,并由此口入手,运用挖井式的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挖掘,从而实现对前人已有创新成果的突破和超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来源既是马克思思格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继承,又是他们创建自己伟大理论的起点。三个组成部分是他们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开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即以前人的理论创新成果为起点,结合新的实践又不断进行创新的历史,否则,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可以设想,如果理论创新都另起炉灶,从零开始,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之“脉”,从何而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所说的一脉相承之“脉”,不就成了假“脉”、空“脉”了吗?
启示之二:理论创新必须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理论创新是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的实践活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在发现中创新的,在创新中发展的、突破的。众所周知,两大发现即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支点。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发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头足倒立着的,但从中也发现了其合理的内核;发现了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中具有唯物主义的合理成份;在发现了“两个必然”的规律后又发现了“两个绝不会”的规律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探索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才使自己的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完善的。再比如列宁,列宁是在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十九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实际,在深刻分析并发现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并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启示之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取得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取得新发展并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同样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在“结合”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怎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呢?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方法,其含义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那么,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呢?从伟人们创新的伟大实践看,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结合”要着眼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第二,“结合”要着眼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但要结合具体实际使之具体化,更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使之时代化。第三,“结合”要着眼群众的创造。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好的办法从哪里来,归根结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否则,理论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启示之四:理论创新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理论创新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我们的事业,解决实际问题。江泽民曾经指出:理论创新,一定要以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用在研究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上。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之河川流不息,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当实践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从一个过程转向另一个过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理论上的创新给予回答和解决。不能以为曾经管用的东西任何时候都一定管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伟大的人物,都作出过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也都有历史的局限。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也同样不能承担为他去世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功绩在于把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几代工人阶级,回答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运动中提出的问题。列宁和毛泽东的功绩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和中国,通过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邓小平的功绩在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的功绩在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伟人创新的伟大实践证明,理论创新始于问题,只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启示之五: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规律,是一个完备而严整的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搞改革开放,老祖宗不能丢。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牢牢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理论创新的科学性。理论创新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理论创新有科学的基础,在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坚持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理论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理论的前沿。
启示之六:理论创新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一方式、方法和思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有的经验、知识往往会成为某种固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模式,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思想理论创新是有害的,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就必须彻底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那么,有哪些传统的思维定势会影响思想理论创新呢?研究表明:主埂有如下五种定势,即伟人定势、专家定势、从众定势、惟经验定势、惟本本定势。要走出思维的误区,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关键是要坚持进行弱化传统思维定势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使创新思维成为你的思维习惯。此外,还要学习研究伟人的创新实践,从中领悟伟人的创新方法、思维形式。比如,毛泽东对伟人们所创建的新理论的态度是,即尊重相信马列,又不迷信马列;既坚持马列,又不拘守马列;既重视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其经验。他遵循的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没有拘泥于马列著作的个别结论及词句;他认真学习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又不机械地套用其经验。为什么在党内一些人怀疑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时候,他能够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英明论断;为什么长征途中他会率领红军四渡赤水;为什么他没有学过军事却用兵如神;为什么抗战初期,他就能科学预测到战争发展的三大阶段;为什么他能够成功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要特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以和平改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为什么他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这都与他具有高超的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分不开的。
启示之七:理论创新必须学习伟人的创新方法,弘扬伟人的创新精神
学习研究伟人创新的伟大实践,还可从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创新方法方面,有如下12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1)规律发现法;(2)道路探索法;(3)本质寻求法;(4)继承扬弃法;(5)学习借鉴法;(6)经验总结法;(7)系统思考法;(8)结合实际法:(9)阶级分析法;(10)总体设计法:(11)调查研究法;(12)人民立场法。在创新精神方面,至少有如下八种精神需要我们结合创新实践加以弘扬。(1)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精神:(2)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求真务实精神;(3)大胆试、大胆闯的冒险精神;(4)尊重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5)不怕被撤职、不怕被打倒的牺牲奉献精神;(6)抓本质、寻规律、探道路的科学探索精神;(7)敢于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干涉斗,敢于同前苏联的霸权主义斗,敢于同“四人帮”斗的硬骨头精神;(8)不怕鬼、不信邪、不迷信,不盲从,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
启示之八: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为人民”的根本立场
毛泽东曾经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立场问题、根本态度问题。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着眼点、落脚点。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的成果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践中去,才会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所以,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为人民的根本立场。如何坚持好、实践好、落实好“为人民”的根本立场,伟人创新活动的伟大实践给我们做出了示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才能逐步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呢?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探索中发现,解放全人类必须先从解放多数人做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恩主义理论时,他们所在的国家是工人阶级占大多数,他们从当时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占多数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创立马克思主义定位在为工人阶级实现自身的解放提供思想理论武器,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根本立场,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就是解放全国人民首先要从解放占本国人口大多数的阶层开始。这个根本立场,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伟大创新实践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既是创新的理论成果,又是创新实践的过程,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生机活力才能不断焕发。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理论的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作者系中国人事出版报刊社副社长)
启示之一:理论创新必须以前人的创新成果为起点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理论创新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这种创新既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一切从零开始,而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创。所以,要提高创新的时效性就必须以前人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使你借助“望远镜”、“显微镜”,穿透时空,找到前人想发而未发,想探而未探,想做而未做,从中找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选准创新的突破口,并由此口入手,运用挖井式的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挖掘,从而实现对前人已有创新成果的突破和超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来源既是马克思思格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继承,又是他们创建自己伟大理论的起点。三个组成部分是他们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开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即以前人的理论创新成果为起点,结合新的实践又不断进行创新的历史,否则,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可以设想,如果理论创新都另起炉灶,从零开始,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之“脉”,从何而来,果真如此,那么我们所说的一脉相承之“脉”,不就成了假“脉”、空“脉”了吗?
启示之二:理论创新必须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理论创新是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的实践活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在发现中创新的,在创新中发展的、突破的。众所周知,两大发现即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支点。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发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头足倒立着的,但从中也发现了其合理的内核;发现了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中具有唯物主义的合理成份;在发现了“两个必然”的规律后又发现了“两个绝不会”的规律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探索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才使自己的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完善的。再比如列宁,列宁是在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十九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实际,在深刻分析并发现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并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启示之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取得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取得新发展并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同样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在“结合”上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怎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呢?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方法,其含义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那么,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呢?从伟人们创新的伟大实践看,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结合”要着眼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第二,“结合”要着眼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但要结合具体实际使之具体化,更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使之时代化。第三,“结合”要着眼群众的创造。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好的办法从哪里来,归根结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否则,理论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启示之四:理论创新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理论创新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我们的事业,解决实际问题。江泽民曾经指出:理论创新,一定要以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用在研究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上。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之河川流不息,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当实践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从一个过程转向另一个过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理论上的创新给予回答和解决。不能以为曾经管用的东西任何时候都一定管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伟大的人物,都作出过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也都有历史的局限。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也同样不能承担为他去世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功绩在于把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几代工人阶级,回答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运动中提出的问题。列宁和毛泽东的功绩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和中国,通过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邓小平的功绩在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的功绩在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伟人创新的伟大实践证明,理论创新始于问题,只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启示之五: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规律,是一个完备而严整的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搞改革开放,老祖宗不能丢。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牢牢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理论创新的科学性。理论创新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理论创新有科学的基础,在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坚持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理论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理论的前沿。
启示之六:理论创新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一方式、方法和思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有的经验、知识往往会成为某种固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模式,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思想理论创新是有害的,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就必须彻底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那么,有哪些传统的思维定势会影响思想理论创新呢?研究表明:主埂有如下五种定势,即伟人定势、专家定势、从众定势、惟经验定势、惟本本定势。要走出思维的误区,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关键是要坚持进行弱化传统思维定势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使创新思维成为你的思维习惯。此外,还要学习研究伟人的创新实践,从中领悟伟人的创新方法、思维形式。比如,毛泽东对伟人们所创建的新理论的态度是,即尊重相信马列,又不迷信马列;既坚持马列,又不拘守马列;既重视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其经验。他遵循的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没有拘泥于马列著作的个别结论及词句;他认真学习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又不机械地套用其经验。为什么在党内一些人怀疑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时候,他能够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英明论断;为什么长征途中他会率领红军四渡赤水;为什么他没有学过军事却用兵如神;为什么抗战初期,他就能科学预测到战争发展的三大阶段;为什么他能够成功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主要特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以和平改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为什么他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这都与他具有高超的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分不开的。
启示之七:理论创新必须学习伟人的创新方法,弘扬伟人的创新精神
学习研究伟人创新的伟大实践,还可从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创新方法方面,有如下12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1)规律发现法;(2)道路探索法;(3)本质寻求法;(4)继承扬弃法;(5)学习借鉴法;(6)经验总结法;(7)系统思考法;(8)结合实际法:(9)阶级分析法;(10)总体设计法:(11)调查研究法;(12)人民立场法。在创新精神方面,至少有如下八种精神需要我们结合创新实践加以弘扬。(1)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精神:(2)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求真务实精神;(3)大胆试、大胆闯的冒险精神;(4)尊重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5)不怕被撤职、不怕被打倒的牺牲奉献精神;(6)抓本质、寻规律、探道路的科学探索精神;(7)敢于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干涉斗,敢于同前苏联的霸权主义斗,敢于同“四人帮”斗的硬骨头精神;(8)不怕鬼、不信邪、不迷信,不盲从,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
启示之八: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为人民”的根本立场
毛泽东曾经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立场问题、根本态度问题。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着眼点、落脚点。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的成果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践中去,才会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所以,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为人民的根本立场。如何坚持好、实践好、落实好“为人民”的根本立场,伟人创新活动的伟大实践给我们做出了示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才能逐步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呢?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探索中发现,解放全人类必须先从解放多数人做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恩主义理论时,他们所在的国家是工人阶级占大多数,他们从当时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占多数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创立马克思主义定位在为工人阶级实现自身的解放提供思想理论武器,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根本立场,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就是解放全国人民首先要从解放占本国人口大多数的阶层开始。这个根本立场,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伟大创新实践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既是创新的理论成果,又是创新实践的过程,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生机活力才能不断焕发。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理论的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作者系中国人事出版报刊社副社长)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