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视点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在建设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姜悦楷

来源:   浏览字号: 2006年03月24日 00:00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在这次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共五章专题阐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其他不少章节的内容也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密切相关。《纲要(草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明确任务和措施,规划了一批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八大任务之一,安排得更加具体详实。这无疑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环境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远景,令人鼓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放、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根据党的十六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高速运行二十多年的基础上,还必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快速发展离不开大宗资源的支撑,我国的资源需求将急剧增长。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最近20多年内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产业特征是以开采、冶炼、加工、制造为核心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其总体特点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我们绕不过重化工业这个发展阶段,必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找到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有效办法,尽可能快、尽可能好地跨越这一阶段。因此,未来的15年,由于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资源与环境保护将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温家宝总理在“21世纪论坛”2005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有这样一段描述,他说: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大矛盾:一是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呢?社会是一个很大的范畴,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三大要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里,“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渗透到社会的各基本要素中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都表现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征。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重在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一整套适应这种社会的政治制度,逐步用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和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促进这种社会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这种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总之,需要全社会的较长时期的共同努力奋斗。
        首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因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为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广开试点,健全法制,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要达到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及政府的某些制度政策不当,为此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深化改革,推进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环境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体制与机制的不适应造成的,如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造成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适应;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发展,许多政策和制度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脱节;再比如,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受制于区域、流域性污染总体调控,可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形成了横向分部门管理、纵向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生态环境系统各要素的关联性被部门界限、行政区界限、行政级别界限等人为因素割裂开来,协调的工作很难。因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改革与创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保障。当前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大程度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尽快理顺资源、环境价格,使其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的程度,改变资源、环境价格严重扭曲的现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使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把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投入作为基本职责之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物品的投入强度,解决生态环境在市场配置中的失灵问题。三是大力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改进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整套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
        第三,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中,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被放在了优先位置,成为《纲要》提出的5个战略重点之一;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则成为《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和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制定《节水技术政策》等。我们要狠抓《纲要》的落实,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第四,倡导和培养全民的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和节约资源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调动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人们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和对环境友好的价值理念,并以此指导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应当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建议在统筹考虑建立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修订为环境基本法,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统一。
        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任重道远,我们要统筹规划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抓住重点,重在建设,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