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断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这种经济体制,既可以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地运行,又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空缺”,克服市场调节的偏差,在提高效率、激发活力的同时,体现公平、注重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改革目标是科学的、全面的、正确的。
一、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8年来,我国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来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但国有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都在稳步增长。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继续保持控制力。与此同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4/5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
从市场机制广泛发挥作用的载体来看,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96%和87.8%。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从无到有,2006年4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有上市公司1372家,流通市值达13600多亿元。
从市场机制健康发挥作用的条件来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基本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国务院取消和调整了5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
从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保障来看,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2005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74亿、1.37亿、1.07亿、8390万和5100万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
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自我调节能力。1978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长到18.23万亿元,年均增速9.6%;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4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8189亿美元;铁路、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二位,谷类、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0493元,年均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年均实际增长7%;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7.5%和67.7%,降低到36.7%和45.5%。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总体上从以“吃穿”为重点向以“住行”为主体,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全正确,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如此大的历史性成就,才实现了当代世界各国少有的高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二、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国改革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是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保障尚未建立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粗放、不注重内部挖潜改造,过分依赖数量扩张,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小而散,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企业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关。
二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与土地、水和能源、重要矿产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直接关系。行政性垄断、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导致商品和要素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完全自由流动,阻碍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投资规模之所以居高不下甚至一段时期过度膨胀,原因很多,但与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有很大关系。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方面,政府“越位”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还很多,致使企业行为和市场运行扭曲。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现象也很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就会忽视社会发展,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导致一些重大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此外,城乡发展之所以不协调,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密切相关。
四是一些重要社会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分配不公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原因很复杂,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上学难、负担重的问题之所以比较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的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滞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很大程度上是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等原因导致的。此外,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混乱,与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服务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缺失密切相关。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经验不足、具体设计不周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过程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发展和改革在一定阶段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总体上看,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正因为如此,也只有依靠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加以解决。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努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在“十一五”规划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再次旗帜鲜明地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是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科学界定政府职责,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完善政府组织架构,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缩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继续以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垄断行业企业为重点,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与此同时,加快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推动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二是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当前的重点是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要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强化金融监管。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和产品价格,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与此同时,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三是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加快教育、卫生、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改革教育制度和培训制度,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缩小公民受教育的差距,促进发展机会的平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就业再就业体制,消除各种歧视性政策,努力形成公平竞争、合法致富的就业创业环境,健全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从户籍、社保、工资、定居条件和子女就学等环节入手,努力创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转为市民的制度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任务艰巨、形势逼人。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奋力攻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
来源:求是 2006年第13期(总434期) 7月1日出版
一、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8年来,我国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来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但国有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都在稳步增长。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继续保持控制力。与此同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4/5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
从市场机制广泛发挥作用的载体来看,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96%和87.8%。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从无到有,2006年4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有上市公司1372家,流通市值达13600多亿元。
从市场机制健康发挥作用的条件来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基本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国务院取消和调整了5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
从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保障来看,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2005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74亿、1.37亿、1.07亿、8390万和5100万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
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自我调节能力。1978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长到18.23万亿元,年均增速9.6%;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4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8189亿美元;铁路、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二位,谷类、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0493元,年均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年均实际增长7%;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7.5%和67.7%,降低到36.7%和45.5%。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总体上从以“吃穿”为重点向以“住行”为主体,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全正确,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如此大的历史性成就,才实现了当代世界各国少有的高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二、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国改革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是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保障尚未建立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粗放、不注重内部挖潜改造,过分依赖数量扩张,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小而散,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企业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关。
二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与土地、水和能源、重要矿产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直接关系。行政性垄断、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导致商品和要素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完全自由流动,阻碍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投资规模之所以居高不下甚至一段时期过度膨胀,原因很多,但与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有很大关系。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方面,政府“越位”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还很多,致使企业行为和市场运行扭曲。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现象也很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就会忽视社会发展,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导致一些重大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此外,城乡发展之所以不协调,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密切相关。
四是一些重要社会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分配不公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原因很复杂,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上学难、负担重的问题之所以比较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的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滞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很大程度上是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等原因导致的。此外,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混乱,与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服务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缺失密切相关。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经验不足、具体设计不周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过程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发展和改革在一定阶段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总体上看,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正因为如此,也只有依靠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加以解决。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努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在“十一五”规划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再次旗帜鲜明地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是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科学界定政府职责,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完善政府组织架构,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缩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健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继续以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垄断行业企业为重点,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与此同时,加快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推动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二是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当前的重点是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要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强化金融监管。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和产品价格,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与此同时,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三是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加快教育、卫生、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改革教育制度和培训制度,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缩小公民受教育的差距,促进发展机会的平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就业再就业体制,消除各种歧视性政策,努力形成公平竞争、合法致富的就业创业环境,健全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从户籍、社保、工资、定居条件和子女就学等环节入手,努力创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转为市民的制度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任务艰巨、形势逼人。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奋力攻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
来源:求是 2006年第13期(总434期) 7月1日出版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