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视点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江小涓

来源:   浏览字号: 2006年05月25日 00:0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自主创新就是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进而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一、大量科技资源在全球流动和重组
        可以说,近10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提供了可能。
        发达国家先进制造能力向海外转移的速度加快。以往,虽然全球有大量的技术转移行为,但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很有限,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生产网络不断扩展,这些公司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许多新技术研发出来后很快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无论是最新设计出来的计算机,最新研制出来的液晶显示器,最新推出的车型,还是最时尚款式的手机,都同步在全球多个国家制造。
        发达国家研发能力向海外转移的步伐加大。近10年来,跨国公司正在改变在本土从事研发活动的方式,加快向海外转移研发基地的进程。联合国贸发会议对2004—2005年研发支出最多的跨国公司的调研表明,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在中国、印度或新加坡开展研发活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费用占其研发总支出的比重,瑞典已经从1995年的22%提高到2003年的43%,美国从1994年的11%提高到2002年的13%。外商投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研发费用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从1996年的2%上升到2003年的18%。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和中国已经能够普遍地参与研发国际化的过程。
        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的重要性增加。随着科技资源的跨国转移,许多企业对技术来源的选择在增加。即使对那些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来说,也更多地转向利用内部、外部两种技术资源。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专家的研究,在1992—2001年的十年间,美国、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中,外部技术资源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已经从平均不到20%迅速上升到80%以上。在创新领域,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购买方式从世界市场获得技术。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少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移重组的机遇促进本土产业优化升级。东盟各经济体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其中60%以上的项目利用了国外资金和技术。印度和爱尔兰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与其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和技术资源密不可分,包括英特尔、爱立信、摩托罗拉、IBM、AT&T、思科在内的众多跨国巨头都在这两个国家创建了软件开发中心,或者向其外包软件开发设计。这些外资企业还与东道国企业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爱尔兰本土软件企业的创业者,主要是从国外公司流回的技术人员,2/3的本土企业家曾在爱尔兰的外国公司里工作过,半数在国外的软件业和相关部门工作过,半数在现在已成为他们自己公司客源的部门里工作过。
        大量的事实说明,科技资源在全球的流动与重组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过程,有日益加速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技术开发投资昂贵而且折旧快。过去10多年,技术升级加速,研发费用不断上升,而产品生命周期却在不断缩短,因此技术一被发明,企业会尽快大规模地使用,在短期内收回投资。第二,技术系统复杂性增加。任何企业都难以独立掌握全部与其相关的前沿技术,技术开发分工进一步细化,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研发网络,分摊巨额费用。第三,信息技术成本降低,为数据交换、合成模拟、结果分析等技术处理提供了便利。
        因此,在全球科技资源流动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利用好外部科技资源,是可能帮助东道国提高自己的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但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还需要分析本国企业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的能力。

        二、我国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的能力增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集成外部科技资源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
        一是大规模制造能力形成。制造规模愈大,分摊研发费用的能力就愈强,研发投资的回收就有保障,从而使创新在成本上可行,这是在成熟产业中从事技术研发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已有200多项重要的制造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此外,还有更多产品达到了较大生产规模。这是各种类型创新活动的重要产业基础。
        二是配套产业水平提升。以往,我国有多项重大的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不具备配套能力。但近年来,一些重要产品的配套体系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如果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就有现成的产业链支撑其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三是技术集成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愈来愈多的先进产品在国内制造,企业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每项技术以何种方式与哪些技术相关联,市场对技术的需求特点,如何在技术水平和成本要求之间寻求平衡点等——不断积累,这是企业成功创新的基础能力。
        四是企业的创新动力增强。以往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改革不到位的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非国有企业的成长,企业成为对投资效益和长期发展负责任的市场主体,因而有内在动力去从事需要大量投入和有较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五是科技投入不断增加。过去10年中,我国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最近几年更是大幅度增加。2005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研发经费支出额从896亿元上升到2360亿元,占GDP的比重从0.9%上升到1.29%。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五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超过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创新的财力基础大大增强。
        六是高水平人才大量回流。最近几年,一批在国外工作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其中有不少是相关领域中的杰出人才。这种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持续增强。这些专家学者对本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有些还是科技和经营复合型人才,有较强的吸收外部资源再创新的能力。

        三、以我为主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全球科技资源与我国企业的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主要是以购买技术和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来吸收外部科技资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最近几年出现了许多组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新形式。
        组合全球要素在中国创业。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虽然其资金、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等高度国际化,但企业主体在我国国内,且不是任何国外大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例如,开发出我国第一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和一批技术骨干均为海归人员,其中有20多位是来自英特尔、SUN、IBM、惠普、柯达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资深软硬件、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专家。建立了中国自己的无线通信标准SCDMA的信威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分别来自摩托罗拉公司半导体部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也有多名海外归国人员。在上海浦东设立的中芯国际公司也是这种类型的企业。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芯片制造业的排头兵。
        对外投资获得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已有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获得先进技术。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目标往往是经营困难但有良好核心资产特别是技术、品牌和客户资源的国外企业。不少国内企业通过上述方式形成了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生产缝制设备的上工集团收购了在世界工业缝机领域排名第三的德国DA公司,DA的技术几乎涵盖了缝机高端技术的所有领域,因而上工集团的技术水平一跃进入全球前列。浙江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并购多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获得了这些公司的品牌、技术专利、客户资源及全球市场网络。其中,还出现了徒弟收购“师傅”的现象:上海明精公司收购了德国著名数控机床企业沃伦贝尔机床制造公司,获得多项专利、先进技术和品牌、客户资源。此前明精公司曾为沃伦贝尔定牌生产20多年。
        使用第三方技术供给。近些年第三方技术供给发展很快。所谓第三方技术供给,即既不是企业自己研究开发,也不是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制造企业引进技术,而是将研究开发活动外包给专业化的研发与设计企业承担。全球最著名的设计公司德国青蛙(frog)为全球客户设计产品,其中包括苹果、柯达、索尼、奥林巴斯、AT&T等著名企业。在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四业分离的趋势明显,出现了大量的Fabless企业(无制造能力的集成电路企业)和Foundry(集成电路委托加工商)。Fabless企业专注于芯片设计,将制造委托专业制造商;Foundry企业专注于芯片制造,让Fabless企业设计出需要到自己Foundry线上加工的产品。对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来说,第三方技术供给有两方面的特殊意义。一是这些企业本身没有制造能力,因此不会把任何制造企业视为竞争对手,只要付费,就能获得所需的研发成果和设计;二是自主知识产权与自我研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离。国内手机、轿车、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数码相机等行业中的企业,已经在大量使用第三方技术供给。
        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继续通过吸收外资引入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吸收外资在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放宽眼界看,仅从“资金短缺”或“技术能力”的角度无法解释全球FDI的流动。资金充裕和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吸收了全球2/3到4/5的跨国投资。美国是全球资金供给最充分的国家,是技术能力最强的国家,但同时也是全球吸收海外投资和引进技术最多的国家。可以看到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分解价值链,愈来愈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环节正在重新进行全球分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以FDI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因此,许多国家加大了吸收外资的力度。例如,2005年12月,先后有英特尔、微软、宝马和三星等跨国公司宣布将对印度有巨额投资,意向投资额高达60亿美元。
        随着国内竞争加剧和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外商投资企业要在我国市场上立足和发展,使用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起码的条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有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2009年海外研发地点的首选,美国则以41.2%排在第二位,印度以29.4%排在第三位。这个趋势表明,以FDI为载体,能够更多、更直接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

        四、促进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良性互动
        上述分析表明,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完全可能的。然而,要在引进和创新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需要有适宜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加强监管、防止垄断。在我国吸收外资的早期,有些产品市场上仅有一、两家外资企业,其垄断行为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不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更新速度慢,产品定价高等。随着更多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加入竞争,出现了产品与技术不断升级和价格持续下降的局面。今后外商购并方式的投资会不断增加,因而监管的重点是防止产生垄断,特别是要对重要战略性领域中的巨额并购行为有严格的审查规定和控制能力。只有保持竞争格局,才能促进引进先进技术,使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有新的起点。
        为人力资源流动创造有利环境。具有复杂技术含量的产品,其竞争优势无法脱离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人员流动对技术转移至关重要。要促进科技人员在内外资企业之间流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加强与国外人才密集特别是华人学者密集地区的联系,促进观念更新和技术、信息、知识流动。
        鼓励引进研发活动和智力密集型服务。通过合理的引导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设计与研发机构,使中国从加工制造基地向设计研发基地延伸。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还要鼓励国外技术和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向国内企业提供服务,包括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测试服务、融资服务、创新过程管理服务等,提高国内企业的创新效率。
        完善要素双向跨境流动的体制环境。国内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需要有技术和相关要素的大量跨境流动。“引进来”和“走出去”,都是必要的。当前,特别要完善国内企业“走出去”的体制环境,以方便企业吸收国外科技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立足竞争力选择创新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不同的创新路径分别适应不同领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原始创新。在其他领域,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内部、外部各种资源。至于选择哪种创新方式,则要因时因地制宜,或者选择一种类型,或者将不同类型交替使用,或者将三种类型并行使用。总之,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使世界科技资源为我所用,着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来源:《求是》  2006年第7期(总428期)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