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答问
朱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发布。记者就《规划纲要》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编制《规划纲要》?
答: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后一段时期,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粮食消费需求继续刚性增长;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增强,加上种粮比较效益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10多个部门从2005年底开始组织编写《规划纲要》,今年经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规划纲要》,对于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问:《规划纲要》为什么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
答: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国人口众多,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消费大国,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20%左右。近年世界谷物年均贸易量约2.5亿吨,仅相当于我国消费量的65%左右。尤其是我国重要的口粮品种大米,世界年贸易量不到3000万吨,不足国内消费量的20%。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十分有限,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较大风险。
从国内外历史经验和教训看,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自己的力量解决人民吃饭问题,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也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一条主线。《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把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粮食工作根本指导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并认真贯彻落实。
问:《规划纲要》是如何确定保障粮食安全主要目标的?
答:《规划纲要》基于“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食物供给;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种结构平衡,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在保障粮食安全目标选择上,重点突出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效率保障,确立了生产水平、供需平衡、储备水平、物流水平等四类16个指标。这些目标是按照积极稳妥原则确定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时,各目标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才能得以实现。
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有哪几个方面?
答:《规划纲要》提出了“提高一个能力、利用两种资源、完善三大体系”六个方面主要任务。
“提高一个能力”,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重点是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并突出稳定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利用两种资源”,一是合理利用好非耕地资源,促进非粮食物生产,这是扩大食物供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重要补充,重点是合理利用草地、山地等资源,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和木本粮油产业;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市场,加强进出口调节,这是做好国内粮食市场调控、实现粮食供需平衡目标的重要手段,重点是要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体系,稳定进出口贸易渠道。
“完善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粮食流通体系,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重点是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完善物流设施建设,培育和提高粮食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二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这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价格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手段,重点是完善储备调控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和结构,健全储备粮管理体制;三是完善粮食加工体系,这是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推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粮食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途径,重点是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当发展粮食深加工业。
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将采取哪些主要政策措施?
答:为保障粮食安全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规划纲要》着重从强化责任、资源保护、科技支撑、政策投入、宏观调控、节约用粮及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在强化粮食安全责任方面,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并将有关工作纳入省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在保护生产资源方面,提出要落实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草原等非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在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方面,提出要增加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在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方面,提出各级政府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继续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加强粮食产销衔接,建立健全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方面,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粮食统计制度,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粮食流通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