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情况
8月27日至9月1日,在陕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西安、渭南两市专题调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代主任崔林涛,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等参加调研活动。
几天来,专题调研小组分别听取了西安、渭南两市政府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代表张立勇、马克宁、马百党、牛玉琴、黄春长、乔占山、冯月菊等先后来到临潼区斜口街道芷阳村、秦俑馆前管委会秦俑村,户县秦渡镇骞王村、甘亭镇东韩村,未央区三桥街道办和平村,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和大荔县平民乡严通村、高明镇王彦常村、安仁镇小荀村调研,参观了各调研村的村容村貌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室、新农村信息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室、农家书屋、果业种植基地等,与当地政府及基层干部一起座谈,并走进部分农户家庭,详细了解各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沼气利用、″一村一品″、村办企业、农民收入、教育医疗、文化活动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情况。代表们还冒雨视察了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和卤泊滩区开发治理现场,询问了解园区规划建设进展事宜。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代表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西安、渭南两市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增收为本、规划先行、基础突破、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这次专题调研启示我们,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一要依托区位优势,壮大产业规模;二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业内在素质;三要实施龙头带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四要强化优质服务,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崔林涛在调研中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取得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要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要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管理更加民主。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农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尊重群众意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把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继续推向前进。
来源:陕西日报 2007-09-04
几天来,专题调研小组分别听取了西安、渭南两市政府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代表张立勇、马克宁、马百党、牛玉琴、黄春长、乔占山、冯月菊等先后来到临潼区斜口街道芷阳村、秦俑馆前管委会秦俑村,户县秦渡镇骞王村、甘亭镇东韩村,未央区三桥街道办和平村,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和大荔县平民乡严通村、高明镇王彦常村、安仁镇小荀村调研,参观了各调研村的村容村貌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室、新农村信息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室、农家书屋、果业种植基地等,与当地政府及基层干部一起座谈,并走进部分农户家庭,详细了解各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沼气利用、″一村一品″、村办企业、农民收入、教育医疗、文化活动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情况。代表们还冒雨视察了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和卤泊滩区开发治理现场,询问了解园区规划建设进展事宜。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代表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西安、渭南两市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增收为本、规划先行、基础突破、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这次专题调研启示我们,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一要依托区位优势,壮大产业规模;二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业内在素质;三要实施龙头带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四要强化优质服务,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崔林涛在调研中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取得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要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要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管理更加民主。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农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尊重群众意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把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继续推向前进。
来源:陕西日报 2007-09-04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唐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