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 > 工作监督

尹成杰: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要重点解决四个深层次的矛盾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09年01月15日 08:26

    中国人大网讯 2008年12月2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尹成杰审议时说,环保部周部长的报告实事求是,总结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分析了问题,同时对今后工作作出了安排和部署。

    他说,总的来看,环保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和重要的成果。我国这些年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加大环保的投入,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特别是注重加强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整个环保工作正在积极扎实地推进。但是,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整个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他认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四个深层次矛盾。一是GDP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要保持一定的GDP增长速度,就要加快发展,必然要加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二是财政收入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我们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收入,因为整个国家的社会事业发展和国计民生都需要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三是就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我国当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比较大。从农村看,这些年转移出去2.1亿劳动力,一部分在乡镇企业,一部分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打工,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民工就业岗位,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会对就业带来影响。特别是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100万就业岗位,所以不发展,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业岗位就要减少,形成新的就业压力。

    四是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没有一定的农业发展速度,农产品供给的能力要下降,特别是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很大,粮食每年就要增加一百万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资源的供给是逐年减少的,环境的压力是逐年加大的。现在我国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供给总体上是偏紧状态,而且这种偏紧状态将成为一种常态。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这种偏紧趋势还会加剧。特别是农产品消费需求弹性很小,中国13亿人口对农产品需求还有放大效应。从国际市场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保证中国农产品的需求,国际市场也保证不了中国农产品需求。中国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70%人口食用大米,国际市场大米需求量仅占中国需求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在肉食消费上以猪肉为主,当然牛肉、羊肉也逐年增加。我国一年消费的猪肉4900万吨,生产量是5200万吨,国际市场猪肉可贸易量只有600万吨,都拿到中国也保证不了我们的需求,同时还要吃蔬菜、水果、植物油。去年我们进口大豆3082万吨,是我们自己产量的两倍。所以说,这个矛盾造成我们在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很大的压力。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昨天讲到了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我们对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需要提高利用率。在我国,化肥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60%,不使用化肥、农药就保证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病害虫的防治。不使用化肥肯定不行,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产量马上就会下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格局就要被打破,农产品价格会上涨,供应会出现短缺,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说到底还是农产品消费需求、资源的供给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他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政策性很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怎么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我赞成环保部提出的措施。同时建议,第一,要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首先加强农业基础,切实保证农业生产对资源的需求,把基础打牢,吃饭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特别是对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把吃饭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能解决。另外,加强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节约利用制度。这两个制度的实施对保护农业资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关键是要落实。加强对淡水资源的保护,像保护耕地资源一样保护淡水资源,节约利用淡水资源,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率。我们现在淡水资源很少,利用又很粗放。要加强淡水资源的保护,特别是防止淡水资源的污染。应该下大功夫把耕地和淡水资源保护好,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第二,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发展方式也正转变,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总体上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粗放的,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应该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企业。现在环境污染中最重要的是工业污染,特别是某些企业污染的排放还是不少的,工业三废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很大。要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从农产品的产地、源头上加强环境的治理。

    第三,加大环保的投入力度,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有相应的投入,特别要增加投入加快环保技术的科技进步,最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环保能力,解决当前环境保护上遇到的深层次矛盾,这样才能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四,尽快制定支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的行动。要形成全社会的行动必须靠政策支持和引导。用政策支持环保,用政策扶持环保,用政策调动全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国际上非常注意用政策调动环保的积极性,比如对生物质能源生产减排问题,国际上有规定,生物质电厂根据发电量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的指标,这个减少的指标可以作为商品在国际上交换。山东单县的秸秆发电厂,一年二氧化碳节约的指标就能卖到120多万欧元,增加收入。这个电厂给这个县交税8000万,农民增收6000万。一斤玉米秸秆可以卖三毛钱,同时还有5000吨草木灰可以白给农民还田。这样的秸秆电厂,应该加大力度扶持。我们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秸秆生产大国。我国一年有7亿吨的秸秆,但是这7亿吨秸秆,我们每年只有三分之一被粗放利用,作为饲料、还田、烧火做饭。我到一些粮食生产区看到很多秸秆在地里被烧掉了,白白浪费。还有小麦、棉花产区,很多秸秆都烧在地里了。如果把秸秆利用起来,既发展了循环农业,缓解了能源矛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在这些方面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社会各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沈娟)

编 辑: 沈娟
责 编: 沈掌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