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督

李志坚:充分运用广播手段 临危预警减少伤亡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08年09月05日 09:45

中国人大网讯 6月24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志坚审议时说,我完全赞成国务院领导关于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报告。

回良玉副总理今天引用了吴邦国委员长在亚洲议会论坛上讲的三条原因,我觉得讲得十分好。吴邦国委员长说,中国抗震救灾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第二,3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第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这三条是我们这次总结抗震救灾胜利最宝贵的东西。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想到一个问题:广播可不可以在仍然保留新闻媒体属性的同时,往外迈一小步,也成为我们防灾减灾、救苦救难的一种技术手段,或者说一种利器。我这个想法由以下的一些方面的考虑引起:1.有若干的地震学家认为,上天有路,入地无门。在可预见的年代,对地震作出预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学家们说,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最关注的并不是地震的预报,而是地震的临震预警,说地震波在地层里传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钟3000米-6000米。如果地质松软,比如黄土,传递慢,大约是3000米,如果地层硬,比如坚强的岩石,传播的速度是6000米。就算是每秒钟传递6000米,从四川传到北京也差不多1分钟,这1分钟可以让我们做很多事。2.广播界的同事告诉我们,现在农村广播有一个小的进步,农村装高音喇叭的广播室,就是一个人没有,就是没有接到上级的口头指令,但是在若干公里以外的控制中心,只要按下一个按钮,软件就可以迅速启动,让几频道开播,高音喇叭里就播出预先的录音,说有什么事。我们把神舟五号、六号都送上天了,在这方面稍微下一些功夫,技术上应该没有问题。在地震的多发带,只要一有地震,迅速启动,通过每秒钟30万公里的电波,传达到若干个地区。一个教室里的小学生,如果能够得到20秒的时间,就可以挽救很多的生命。当然扩音器也不一定搞得像“文革”那样大,现在可以弄得小一点,防雨的,弄点干电池,以防电力线震断。还有,埋在废墟里的同胞,那时候他们保持着呼吸,还有生命,虽然很微弱,如果我们能从高音喇叭给他们传递一些信息,对于他们的生命就太重要了。另外,煤矿的矿难,我们不知道矿工躲到哪里去了,活着的矿工也不知道怎样配合抢救。如果矿洞里搞这些高音喇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编 辑: 刘宇
责 编: 沈掌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