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坚持走开放之路 趋利避害维护产业安全
——纪念加入WTO五周年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言摘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委员会主席 成思危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但同时也要适应全球化形势,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本身应是一个宏观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安全。当然,企业如果都不安全,产业肯定就安全不了。要用科学的态度、从整个国家产业的角度看待产业安全问题,应该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对产业安全问题麻木不仁,漫不经心,认为既然改革开放了,市场公平竞争,自由贸易,便丧失了警惕。另一种是夸大产业的不安全,并以此对开放政策质疑。最近我看了几个主要钢铁厂,设备基本都是一流,有不少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如果没有开放,没有这么多外资进入,没有这么多先进企业的建设,没有这么多外汇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我们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对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应当把握好一个度。比如,外国银行进来,为了赚钱必然要帮助我们改进管理。上海银行1999年引进外资前,该行原来的年度分红达利润的20%。可外资股东一进入董事会就提出,要综合平衡股东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和“银行发展长期化”有机结合,年度分红从20%逐步降到10%,以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经过5年多与外资股东的磨合,发展良好。所以,对外资要做客观分析。
保障产业安全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宏观上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现在国外直接投资的80%以上是并购,我们不应一概反对并购,但要规范管理,根据国家利益的原则适当控制。这个规范就要靠国家法律和法规。
微观来看,关键是把我们的企业做强。国内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我对1344家上市公司做过调查,净利润小于零的超过200家,净资产收益率等于零的也有200家左右。按照国外标准,我国上市公司中只有约400家有投资价值。不少企业引进了很先进的设备,但人员素质和管理没跟上,有些企业是一流设备、二流人员、三流管理。我们要在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管理水平上下工夫,买了国外的先进设备,要能做到比国外用得更好,这才是真本事。要使我们的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力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我国产业的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 2006-12-04
产业安全本身应是一个宏观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安全。当然,企业如果都不安全,产业肯定就安全不了。要用科学的态度、从整个国家产业的角度看待产业安全问题,应该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对产业安全问题麻木不仁,漫不经心,认为既然改革开放了,市场公平竞争,自由贸易,便丧失了警惕。另一种是夸大产业的不安全,并以此对开放政策质疑。最近我看了几个主要钢铁厂,设备基本都是一流,有不少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如果没有开放,没有这么多外资进入,没有这么多先进企业的建设,没有这么多外汇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我们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对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应当把握好一个度。比如,外国银行进来,为了赚钱必然要帮助我们改进管理。上海银行1999年引进外资前,该行原来的年度分红达利润的20%。可外资股东一进入董事会就提出,要综合平衡股东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和“银行发展长期化”有机结合,年度分红从20%逐步降到10%,以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经过5年多与外资股东的磨合,发展良好。所以,对外资要做客观分析。
保障产业安全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宏观上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现在国外直接投资的80%以上是并购,我们不应一概反对并购,但要规范管理,根据国家利益的原则适当控制。这个规范就要靠国家法律和法规。
微观来看,关键是把我们的企业做强。国内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我对1344家上市公司做过调查,净利润小于零的超过200家,净资产收益率等于零的也有200家左右。按照国外标准,我国上市公司中只有约400家有投资价值。不少企业引进了很先进的设备,但人员素质和管理没跟上,有些企业是一流设备、二流人员、三流管理。我们要在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管理水平上下工夫,买了国外的先进设备,要能做到比国外用得更好,这才是真本事。要使我们的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力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我国产业的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 2006-12-04
编 辑: 系统管理员
责 编: 包瓴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