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新闻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心宁夏重点督办建议纪实

来源: 宁夏日报  浏览字号: 2010年10月08日 08:51

  今年9月1日至15日,短短半月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三位现任或原任领导同志先后来宁夏视察工作,如此高密度,在宁夏历史上前所未有。

  9月10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到宁夏。在宁期间,吴邦国奔赴干旱缺水的中南部地区,走村串户,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实地督查代表建议办理效果,强调要着力推动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水”的问题,让困难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9月12日至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带队来到宁夏。他说:“我是宁夏人民选出的代表,帮助宁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责无旁贷,帮助宁夏群众发展生产、过上好日子责无旁贷。”

  在吴邦国委员长来宁之前,9月1日至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来到宁夏,这已是他连续第七次来宁。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他对宁夏的深情厚谊。

  为什么他们都选择来宁夏?

  因为宁夏的发展与民生问题,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

  宁夏面积小、人口少,在宁全国人大代表只有14名,每年向全国人代会所提建议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很小。但自2005年以来的6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将宁夏代表团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的7件代表建议列为重点督办的建议,约占全部重点督办建议总数的12%,这在全国各省区中独一无二。

  2005年,宁夏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将宁夏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议》和《关于在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入选全国人大十大重点督办建议;2006年至2010年,《关于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建议》《关于尽早立项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议》《关于支持建设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的建议》《关于支持宁夏建设马铃薯种薯基地的建议》《关于将银川至西安铁路银川至环县联络线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开工建设的建议》均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

  “高密度”和“高中标率”的背后,是关怀,是鼓舞,是力量,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宁夏的殷殷深情。

  思索一:宁夏代表团的建议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关注的目光?

  水的问题一直是宁夏的“痛”。

  北部灌区,农业耗水量曾占全区用水量的93%以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因水乏力。

  干旱带上,尕娃们的脸个个都是“花”的,农民们省吃俭用节约出钱到几十里外买水。

  宁夏被全国人大列为重点督办的7件建议中,围绕“水”的建议就占了5件。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发改委主任袁进琳说:“制约宁夏发展的关键是水,没有水什么事都干不成。”

  水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自2005年起,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部干旱带人畜饮水、高效节水补灌等建议被陆续提出,通过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保水,宁夏获得了可以满足“十一五”、甚至“十二五”发展的用水量。

  10年的用水量有了,10年之后怎么办?宁夏的用水高峰期是五六月份,黄河来水的高峰期是七八月份,用水高峰期正赶上黄河的枯水期,如何把丰水期的水调节下来保证枯水期用,解决宁夏乃至陕甘宁的用水需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对黄河全河段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调度, “尽早立项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自然而然被摆到了重要位置。

  袁进琳说:“从第一件重点建议的提出至今,所有关于建议的调研、督办、落实都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我们每走一步,既要看到昨天,立足今天,更要着眼明天。”

  与“水”同时提上议事日程的还有“路”。宁夏是一个地域小省,却是资源大省。煤炭储量丰富,是国家确定的宁东—榆林—鄂尔多斯能源化工“金三角”中重要的一角。路是制约宁夏资源外运的最大瓶颈。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的公路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了10小时到北京,4小时到兰州,7小时到西安,然而铁路运输时间却是公路的2倍。

  在探索资源北上还是南下的道路上,两大难题横亘在宁夏眼前:向北,宁夏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资源雷同;向南,长路漫漫,运输掣肘。

  2010年全国人代会上,宁夏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修建高速铁路连接银川至兰州、银川至西安,将宁夏的资源运到华东、华中、西南,进入国家的能源主干网,为整个河套地区资源南下赢得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和山说:“这个建议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西部发展,虽然是宁夏代表团提出的,但与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谋而合,对内蒙古、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的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代表们提出的建议与宁夏发展的脉动、与百姓的期盼做一个连线,便会发现:原来,每一件建议都对应着彼时宁夏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每一件都单独提出,却相辅相成。随着重点督办建议的落实,制约宁夏发展的瓶颈将被逐个攻破。

  思索二:是谁站在督办、落实的前沿,为宁夏发展殚精竭虑、不辞辛劳?

  牵挂一旦在心里凝结,关爱总是在第一时间抵达。每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都会深入宁夏山川,他们为水而来,为路而来,为民生而来,为宁夏的未来发展而来。

  关注的焦点是寻常百姓的一口水窖,是干旱带上的一片庄稼,是堆积在地里卖不出去的马铃薯……

  每个季节,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都会带队亲临宁夏,他们奔着西海固来,奔着百姓生计来。

  2008年,固原马铃薯销售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关注下,农业部、商务部、铁道部联动,各地客商数日内在固原签署了25万吨购销合同和147万吨意向协议,解决了固原145万回汉群众的燃眉之急。

  为了让建议尽快从纸上落到地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一次次地与国家部委对接协商,一次次地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盯着建议的办理开展工作。

  “为水和路的事,您进京多少次?”记者问。

  “记不清了,自从当上全国人大代表,两年多来怕是不下百次。”袁进琳笑着说:“到了基层,我们见了老百姓紧迫;进了北京,上级领导见了我们紧迫。”

  是啊,正是这一层层的紧迫感,累加起宁夏建设的成就,积淀出宁夏发展的脉络。

  民心如海,汇细流而成汪洋;民利如山,积碎土而成巍峨。各级国家机关细微之处的关怀与回应,正是人间最动人的春色。

  思索三:随着建议的落实,宁夏山川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宏观上看,每一条建议的办理都给宁夏山川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巨变。

  在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带动下,宁夏的总耗水量减少了近6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下降33%。2020年宁夏将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全区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72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10亿立方米。

  借鉴“彭阳经验”,“十一五”期间,全区水土保持投入资金是“九五”时期的1.6倍,每年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4000万吨,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005年以来,国家共安排我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13.45亿元,国家补助9.38亿元。同心窑山、固原东部、海原南部、海原八斗、西吉西部等五项重点供水工程已经建成发挥效益,同心东部和中卫兴仁重点供水工程将于年底建成通水。

  今年3月,自治区与铁道部签署了新一轮加快我区铁路发展的部省会谈纪要,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民航总局对宁夏提出的交通重大项目均表示给予帮助和支持。

  从微观上看,建议的落实正在改变着宁夏百姓的生活方式。

  同心县五道岭子村村民顾占福说:“过去吃水得到2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现在自来水通到了厨房,一拧龙头水就来了。”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吴忠市红寺堡区委书记南武征特意赶到北京,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红寺堡的帮助。2009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心下,两家国有企业分别向红寺堡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试验农膜和1000吨化肥,红寺堡节水农业发展到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0多元。

  意义还不止于此。

  有了水,宁夏工业发展有了依托,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少了后顾之忧;有了路,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建设多了韵致,城市化进程大步腾飞。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时间流逝的积淀与洗礼,也是未来希望的承载和起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崭新的机遇下,宁夏正扬帆起航。(记者 李东梅)

编 辑: 余晨
责 编: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