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新闻

立法权“下放”,地方接得住吗?

来源: 人民法院日报  浏览字号: 2015年03月12日 09:12

  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将从49个增加到284个。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规定,设区的市可以就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立法权“扩容”用意何在?各地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立好法?放权、扩权同时如何防止地方“滥权”?代表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缘何大幅扩容?

  当前,城市居民养狗比较普遍,狗患问题也随之显现,尤其是流浪狗带来卫生防疫、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这方面管理涉及到城管、公安、卫生、文明委等诸多部门。

  “但没想到,十个大盖帽管不了一条狗。”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前些年我当市长的时候,就曾动议我们能不能专班调研,出台法规彻底解决这方面问题。论证结果却是,此事没有法律依据,我们也没有立法权,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现行立法法规定,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包括三类:“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总共49个。

  草案规定,设区的市可以就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仅此一项,235个市跻身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列。

  “多年的呼吁终于有了突破!”全国人大代表、温州晚报记者郑雪君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至今,每年全国两会她都建议将温州批准为“较大的市”,获得地方立法权。温州一直以来都是改革先行区,素有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的基因。但是,没有地方立法权,导致很多改革探索无法开展,或没办法深入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道平表示,对享有立法权的设区的市,应当鼓励各地充分行使立法权,这样也有利于各地特殊性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立法人才和经验是否充足?

  与上位法不一致,法规相互“打架”,内容指向不明确……这些都是部分地方立法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此数量众多的城市获得立法权限之后,人才是否匹配、立法经验是否充足等问题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

  “从目前地方立法情况看,地方立法的质量不高,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法律冲突。以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为例,无论是北京、湖北,还是贵州等地的大气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立法都有不少硬伤,有的法规制定得太原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说,“究其原因,这与地方立法机构能力不足及时间仓促有很大关系,应考虑制定配套的立法指导和提高地方立法能力的规定。”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德章,他说:“立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找几个人一写材料,开个办公会通过就完了。”

    地方立法权放开后,可能会激发地方的立法热情,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强设区市人大的自身建设,夯实立法人才基础,避免法律质量下滑。

  专业人才匮乏被普遍认为是地方立法面临的一大考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韩晓武说,立法法修改扩大了地方的立法权,下一步应扎实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说,每个设区的市情况差异非常大,立法水平、能力不尽相同,要对不同地方的立法权扩大在时间步骤上有所区别。

  全国人大代表、集美大学校长苏文金建议,如果人大人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组织社会力量起草基本文本,再充分汲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予以修改完善。“制定法律不要单打独斗,也要打出组合拳。”

  如何防止立法权被滥用?

  突击限行、限购,不少地方政府“一纸通知”减损公民权利。拥有地方立法权后,这类行为是否更加“正大光明”了?

  庞丽娟代表说,要防止地方立法权的滥用,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权的权限、范围。同时,完善立法监督机制和程序。每部法律都要经过系统的立法评估、质量和效果评价,进行立法前、立法中和立法后的检测与评定。建立专门立法审查机构,对新制定和修订的法律法规进行合宪性和合法性审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湖北公司总经理郭永宏则提出,地方立法工作必须要有前瞻性,使政府的行为依法有据,希望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法工委能定期对法律条款进行回顾、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说,将为地方立法设“五道防线”,维护法制统一和权威。第一道防线是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工作要“全面赋权、稳步推进”,而不是“一股脑”地一下子全部放开;第二道防线是把地方立法权限限定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几类事项;第三道防线是不抵触原则,即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包括所在省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第四道防线是设区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要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行;第五道防线是备案审查制度。地方性法规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要报国务院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审查这些规定时,发现有违法情况的,要依照法律规定予以纠正。

编 辑: 张晓彤
责 编: 张晓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