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 > 人物专访

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蒙素芬

夏莉娜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4年09月05日 10:36

她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布依族小姑娘,成长为新中国的高级领导干部。

1952年2月,她参加西南地区各民族参观团,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参观学习,在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到家乡,她带着真挚感情的传达报告感动了数千万的乡亲。

她参加革命50多年,以高原布依族儿女的执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倾情投入到妇女工作、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中,受到乡亲和老百姓的爱戴。

她从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继续担任贵州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老年体协副主席。曾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和“贵州省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的荣誉称号。

贵阳的初冬,温暖如春。为了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记者来到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蒙素芬的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撒满金色的阳光,清幽的茶香弥漫四溢……

会上见到一同访苏的大姐们

蒙素芬深思的眼神和平静的语调将我们带进了追忆之中:“1954年9月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我特别激动。我不仅能再次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还见到1953年10月参加苏联‘十月革命’36周年庆典到苏联访问的中国妇女代表团中的几位大姐。我见到了访苏代表团的团长许广平大姐,她是广州团代表;见到了廖梦醒大姐和她母亲何香凝,她们母女都是人大代表,廖梦醒是广东团代表,何香凝是华侨界的人大代表。访苏回来后,廖梦醒大姐曾带我们到她住在北京的母亲家作过客。我见到了李贞大姐,她是中国第一个女将军,是湖南团代表。在开会期间,最让我高兴的是认识了江西团代表危秀英大姐,她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危大姐在我们开会期间对我特别关照。她给我讲,在红军第二次打进遵义城后,她负责大批俘虏兵的安置与遣散的后续工作。一位当地的老大爷告诉他们敌人已经进城了,老人家还带着他们跑出城二十多里路赶上了部队。危大姐说‘后来才知道,负责通知我们撤离的通讯员半路上被敌人杀害了。若不是那位老大爷及时相救,我们就出不了遵义城。没有遵义的老百姓就没有我今天的生命。’所以危大姐对我们贵州特别有感情。”

为毛主席讲话鼓掌手都肿了

“第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在代表的热烈掌声中,毛主席宣布大会开幕。他在致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负有重大的任务: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选举国家领导人……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大家热烈鼓掌,毛主席说的每一句话大家都觉得特别受鼓舞。我记得特别清楚,开完第一次大会,山东的代表郝建秀说她的手都肿了。她给我看她的手,鼓掌鼓得又红又肿。好多人都说手肿了。那时我们各民族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很难用一般的语言表达。有好多人跟毛主席握手后,一天都不洗手。会议期间,大家一有机会就想去和毛主席握手。大会工作人员给大家做工作,要大家不要都去和毛主席握手,说毛主席太累了。各个代表团也都一再强调尽量少跟毛主席握手,也是怕毛主席太累了。我最听话了,我没有去抢着和毛主席握手。”她笑着补充道:“我个子小,也抢不到。”

大会表决全票通过了宪法

“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刘少奇作了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会后还发给大家宪法草案,多次进行审议讨论。大会表决宪法获得全票通过,宪法草案中 ‘各民族一律平等’,‘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条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我感到特别振奋。因为布依族女人过去没有什么地位。女人吃饭不能坐桌上,只能在厨房吃;男人说话女人不能插话;如果她的老公爹坐在一楼,儿媳妇就不能上楼等等。我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父亲去世得早,家里没有劳动力,我是老大,要干男人干的活,所以在家里的地位就像男孩子一样。解放后,我出来工作,在农会当干部,我们村只有我一个女干部。我母亲和我奶奶都支持我。虽然家里的活没有人干,但他们仍很支持我。因为在我们那里,红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老百姓相信共产党,知道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

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1954年9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扼要地总结了人民政府过去五年时间,在恢复国民经济、工业化建设、发展农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改善人民生活、学校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政权建设、外交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国家建设中的困难、问题和工作上存在的缺点。记得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天晚上,大会组织人大代表观看文艺演出。我坐在与周总理和邓大姐隔着几排的位子。总理记性很好,他只要见过面,告诉他姓名和经历以后,他都能记住。我听见总理对邓大姐说:‘小超,那是小蒙。’邓大姐转过身来对我说:‘总理叫你呢!’就把我叫了过去。周总理和蔼地问:‘小蒙,我作的报告你听得懂吗?’我当时就说:‘我有些听不懂。’‘听不懂怎么办啊?’‘听不懂的时候危秀英大姐给我讲。’总理笑了,说:‘很好啊,有时间就让危大姐告诉你,让她给你讲。你再听不懂,还可以问你邓大姐啊。’听了总理的话,我觉得好幸福啊,就像吃蜜糖一样。那时‘财政收入’、‘各项支出’等我都听不太明白。危秀英大姐给我讲,像建医院、修公路、建学校等用钱用得多,用于社会建设的支出多,说明我们国家是好的。”

在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五一、十一都要在天安门广场游行。一届人大期间,每年都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观礼,那时候也邀请很多外国朋友、外国专家观礼。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我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两边红色的观礼台上,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欢度国庆节,观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我弟弟是边防战士,1958年牺牲的,所以那一年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举行了盛大阅兵,有60万人参加大游行。天安门前八个观礼台上站满了观礼的人。毛泽东主席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在万众欢呼声中,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群众游行队伍。彭德怀元帅乘车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各部队。我站在观礼台上,后面是雄伟的天安门,上面站着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面前是人山人海的游行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代表,在国旗和军旗引导下,威武地走过检阅台。走在最前头的是军事学院的学员们。海军部队的水兵队伍通过广场后,装备精良的步兵、摩托步兵和伞兵部队相继通过。接着,高射炮方队、坦克和飞机方队通过天安门。接着还有民兵队伍。最后开始了60万人的群众大游行。我看到这些部队,就想到牺牲的弟弟,心里就很难过。看到带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队伍,感到我们有后备力量,有接班人,我们的国家是很有希望的。看到了我们的国防力量很强,心里非常踏实,也非常振奋。”

40年后一届老代表再次见面

“1993年下半年,贵州省政协搞扶贫工作。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到极贫的麻山地区进行调研,深入村寨,了解实情,掌握详实材料。当时,我了解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是项南同志,就决定去找他。项南是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团中央书记处的书记,在一届人大开会期间我跟他很熟。1955年又同项南的爱人一同到华沙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1994年年初,我带领调查组其他负责人先后向省委和中央有关领导作汇报,就到项南家去找他,他住在北京万寿路。我们在电梯上遇见了。他问我你们是哪儿的?我说我们是贵州的。 ‘你们去哪家?’我说‘找项南同志家。’他又问:‘上他家干什么?’我说找他去汇报。他问:‘你是谁啊?’我说:‘我是贵州的,我叫蒙素芬。’‘你是蒙素芬啊!小蒙,你长那么大了。’ 40年过去了,第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见面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项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思维非常活跃,相当能干,口才又好。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全国人代会上发言说,知识分子要跟广大的劳动人民很好地结合。还说‘有的人有了知识,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他的话给我留下很深印象。项南认真地看了我们的调查报告后说:‘小蒙,你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搞了这么深入的调查,了不起,了不起啊。’这份调查报告在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牵动了中央和外省的许多单位帮扶贵州。那是贵州扶贫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

相濡以沫 相敬如宾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蒙素芬的老伴一直陪伴着,为我们找照片,找资料,有时还对老伴的讲述做一些小补充。

记者问起他们这对恩爱夫妻是怎么认识的,蒙素芬回答:“我们相识是在1951年7月。我被贞丰县推举为出席贵州省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到省里开会,他正巧从贞丰县到省里开经济工作会议。那个时候没有汽车,只能坐马车,有的地方还要步行,到贵阳要3天,我们同路,又都是布依族,就认识了。”

蒙素芬回忆:“1951年的大会有几百人参加。我第一次在全省的会上作了发言。回去之后,在我们布依族地区的各乡各县传达会议精神。”

老伴补充:“当时省里有一个刊物,专门介绍了她怎么发动群众、怎么传达的经验,对她特别赞扬。”

蒙素芬讲:“1953年年底,访问苏联回国后,西南局安排我到云贵两省作传达报告,大约半年时间,作了上百场报告。”

老伴带者赞赏的口吻说:“她的记忆力特别好,尽管没上过正规学校,那些苏联的人名地名她都能记住。听传达的好多人都问‘小蒙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她作的报告语言朴实,有感情,讲到激动时,她掉眼泪,下面听的也跟着落泪。”

令记者感动的是,蒙素芬最后对他们自己的介绍竟然如此质朴:“我们是1956年结婚,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现在都在北京工作。我以前主要是做农村工作。大部分时间到农村搞试点、做调研,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他一直在省工会工作,家里事他做得比我多。退休后,只要身体还行,我就继续为老百姓多做点事,老伴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蒙素芬简历

1932年10月出生,布依族,贵州贞丰县人。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村妇女主任,土改工作队组长,贞丰县妇联主任,贵州省妇联副主任、主任。贵州省第四至七届政协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四大代表,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

编 辑: 王伟
责 编: 王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