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 > 人物专访

寻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胡兆森

夏莉娜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4年09月05日 10:28

他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从事热电、冶金许多大型工程建设,在鞍钢、本钢、首钢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模、全国劳模、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曾十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才三年就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大会上作了《向全国人民汇报》的发言,被誉为青年技术人员与工人相结合的楷模。

胡兆森是个思维活跃,非常热心的老人。记者在正式采访之前和他通过几次电话,软软的南方口音,机敏风趣的谈吐,使记者感觉到电话的另一边一定是一位儒雅、时尚的先生。他了解到记者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意图后,立马上网搜索,第二天就打来电话说他查找到一些仍健在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家都知道,从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今已经54年了,当时只有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可以想象仍健在的人数极少,年岁也要八九十岁以上,像吕正操、肖克和雷洁琼都已超过百岁。年初向杂志社在全国各地的特约记者发函后,我们只寻找到十多个人。令记者兴奋不已的是,胡老又找出了好几位我们还没有找到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们大都是由东北地区选出来的代表。胡老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几个人的简要经历:鞍山市的代表有邵象华、韩天石。邵象华当时是鞍钢的一名总工,我国近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在是两院院士;韩天石当时是鞍山市市委书记,1979年以后曾任过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纪委书记、中顾委委员等职;黑龙江省的代表梁军,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抚顺市的代表韩光,当过黑龙江省省长;辽宁省的代表陈舜瑶,是宋平的夫人;还有贵州的布依族女代表蒙素芬,她离休前的职务是省政协副主席……

不久前,胡老在家里接受了采访。初次见面,记者发现他竟然和想象中的非常接近。挺拔的身材,着一身浅色休闲服,清新儒雅;银白色的头发,戴着一副轻巧细边的眼镜,文质彬彬,极富亲和力。今年已80岁高龄仍精神矍铄,谈吐间充满着科技人的现代气息。他把记者请到自己的书房,是记者遇到的第一个在电脑前接受采访的老人。

鞍钢有5位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熟练地从电脑里一个个文件夹中找出了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老照片。

他讲述道:“建国初期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工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像钢铁、机械、煤炭和造船等都在东北。所以一届人大的时候,东北选送代表的城市最多,辽宁省24名代表,沈阳市25名,旅大市12人,本溪市5人,鞍山市6人和抚顺市7人。实际上,辽宁总共就有79名代表了。这张(图一)是1954年在鞍山市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在主席台上的照片。前排左起,这5个人分别是:孟泰,邵象华,张明山,我,沈策。鞍山市是以钢铁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共有6个代表名额,除了这5个人还有韩天石。他当时是鞍山市市委书记,正在主席台上就坐,所以照片上没有他。”

他向记者介绍了鞍山市这几个代表:“孟泰曾带领广大工人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建成了当时著名的‘孟泰仓库’。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主动当了护厂队员,把行李扛到高炉上,冒着遭到空袭的危险,随时准备用身体护卫高炉,被称为‘老英雄’孟泰。邵象华是鞍钢的总工,钢铁冶金专家。我们国家1954年年底发行了第一套有中国先进工人形像的邮票——《技术革新》特种邮票,共2枚。其中一枚就是反围盘自动传送钢条的情景及反围盘的创造者张明山的画面。另一枚画面是万能工具胎的发明人王崇伦正在刨床前向工人们介绍万能工具胎的构造和功能。王崇伦凭着万能工具胎,1953年一年中他完成了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鞍山市6名全国人大代表中,除了市委书记韩天石,市总工会副主席沈策以外,鞍钢占了4名。鞍钢共有5位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崇伦也是鞍钢的,他占了抚顺市的代表名额。”

欢呼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喊哑了嗓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当时我还写在了日记里。不过现在日记本在大纸箱里不好拿。记得在1954年9月15日开幕当天,我们就听取了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刘少奇的报告长达3个多小时,代表们对报告不断热烈鼓掌。 从9月16日到18日,代表们认真讨论了宪法草案和刘少奇的报告。9月20日,全体会上宣读修正过的宪法草案全文后,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表决。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都兴奋不已,场面非常热烈。全场的代表都站起来,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代表们的一片欢呼声中通过。 大会通过宪法后,在回驻地的车上,我们仍然兴奋不已,欢呼不止。宪法的诞生也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呼拥护,老百姓都自发的上大街游行,高呼着拥护宪法的口号。我们的车开得很慢,大家一路欢呼着回到驻地,我连嗓子都喊哑了。”

大会于9月28日圆满闭幕。由于临近5周年的国庆节,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胡老说,我们是在天安门城楼两边的观礼台上。游行的人们走过观礼台时都向观礼台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热烈欢呼。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进入广场时,保卫着“宪法”的工人和农民徐徐地将“宪法”打开,出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八个大字,全场立刻欢腾起来,热烈欢呼和鼓掌。

坐在毛主席后面听相声

“我记得1954年第一次在北京开会是住在东四的一个招待所。后来我们还住过前门饭店和新侨饭店。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开全体大会都是在中南海怀仁堂。这张照片(图二)是会议间隙在怀仁堂后花园里由新华社记者拍的。左边第一个是王崇伦,左边第四个是我,右数第一个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

“每次开大会我们都能见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大会休息时,许多代表都幸福地围在毛主席周围。记得有一次大会,给代表安排了晚上的专场曲艺节目。当时发的请柬没有座位号,我们几个年轻的代表就提前去占位子,抢先占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座位后面的位置。那次我坐在毛主席后面,他老人家很高大,我看节目时眼睛总在看毛主席。我清楚地记得,毛主席在听侯宝林说相声时很入神,听到好笑的地方,他老人家开怀大笑,连椅子都在动……”

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发言

两年后,即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胡兆森被安排在大会上发言,题目是《向祖国人民汇报》,他汇报了自己大学毕业后,在本钢、鞍钢如何连创全国佳绩,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鞍钢热电厂的电力建设等任务。当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领导同志都坐在主席台上听他发言。并受到他们称赞。这在当时的工业界传为佳话。这个来自基层的青年科技干部也因这次发言很快被更多代表认识。

胡老告诉记者:“当时杨海波是省里负责青年团工作的,他通知我,让我在大会上发言。我本来不想讲,讲什么呢?在人大代表中,有很多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许多著名的劳模和英雄,怎么也轮不到我啊。杨海波说让我发言是省里定的。在发言的三四天前才告诉我,时间很仓促。我连夜写讲稿。那次大会发言后,很多代表才对我有了了解。有好多代表来找我,说我的发言很好,给了我很多鼓励。天津一个大学的校长我本来不认识的,后来也找到我了。廖梦醒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还送给我一本有她的画作的画册……”

一个重大的科学借水方案的合理化建议

一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才三年的年轻人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是非常难得的。胡老回忆说:“1951年我从上海交大机械系动力学专业毕业。在上海市各大学应届毕业生大会上我作为毕业生代表满腔热情地做了典型发言,表示坚决服从国家分配,决心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做人民最需要的工作。不久,我从南方奔赴北方。到了沈阳,我才获悉将被分配至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当时,鞍钢建设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工作中,苏联专家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一位叫沙巴少夫的专家一到厂,就向我要图纸看。我挑了一张看不懂的透平机油系统自动化调整的图纸给专家。专家问我懂不懂?我摇了摇头。他笑着说:‘这正是我设计的。’当时车间里没有凳子,专家就站着从上午10点讲到12点多,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忘了。我送专家去饭厅吃饭,路过传达室时,专家看到里面有一块小黑板,又进去连比带画地讲了起来。我同沙巴少夫一起工作了十七八个月,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和技术,并与专家一起安装了4台透平鼓风机,质量都是全优。但实际上从第三台起,沙巴少夫已经把安装的重任交给了我,在安装和调整的关键时刻,沙巴少夫总是特意避开,以便让我独立操作。这段经历使我的工作实践有了很大收获,业务有了很大提高。”

之后,胡兆森参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三座大型自动化炼铁炉(大型钢轨、无缝钢管、七号炼铁高炉)的基建工程。1953年是鞍钢三大工程施工的高潮年,几万名工人在工地上开展着劳动竞赛,纷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力争在年底提前竣工,为祖国献上新年贺礼。七号炼铁炉包括透平鼓风机等主体工程完成得很顺利,但在生产老厂区的土建施工中,突然新发现地下有日伪时期留下的多种地下障碍物严重影响施工,而炼钢发电的生产又不能停,这使得透平鼓风机系统的循环水泵站无法按期竣工。正当从冶金部到公司上下都为此感到十分焦虑的时候,胡兆森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地提出一个重大的科学借水方案的合理化建议,终于保证七号炼铁炉不仅按期还提前一个多月竣工。当时的东北日报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这个喜讯,还宣布鞍钢公司授予他重大合理化建议奖。《人民日报》还发表通讯《成长——记模范技术员胡兆森》,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围绕他的事迹拍摄了新闻片。1954年,胡兆森以模范技术员的身份当选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国家科技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

1958年,胡兆森随鞍钢的部分建设大军一起转移来到石景山钢铁厂(现名首钢公司),又在动力、炼钢、轧钢、焦化、制氧等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获北京市劳模称号,并再次被全国总工会评选为全国劳模。1959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全国劳模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曾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他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先后在冶金部、国家科委从事科技创新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担任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局局长、国家科委委员等职,后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1985年,胡兆森被国防科工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国防军工协调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国家科技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并在每个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建设发展作出颇有建树的贡献。

喜迎八十寿辰 笑看儿孙满堂

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胡老不想多谈自己的过去。问起现在,他说:“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但非常有内涵。我们俩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我是学工的,她学的是管理。上海解放不久,1949年4月30日我们在交大订婚了。第二天,我们一起参加了五一游行。毕业后,我到鞍钢工作,她被送到北京学俄语,将要随商务代表团出国。尽管鞍山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她却放弃了出国机会随我调到了鞍山工作。”在耄耋之年,胡老先生和妻子仍然恩爱如初,两人相依相伴走过了几十载春秋,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家庭和睦温馨。

谈起儿子,记者看到他眼睛里闪动着异样神采,那是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感。他给记者看从网上收集到的有关自己几个儿子的资料。他还给记者看儿孙们为他庆祝80寿辰拍的照片(图三)。他的家庭是个令人羡慕的“教授之家”,妻子邓华云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的高级经济师,是国家科委一个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和把其成果转化为全国第一家植物胶企业的创业者之一。四个儿子,两个获得博士学位,两个获得硕士学位,在不同领域上都学有所长,业有所成。大儿子胡鞍钢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二儿子胡包钢,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和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院任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识别系统,植物生长建模与可视化等;三儿子胡本钢是国家开发银行信息总监也是该行专家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兼职教授;四儿子胡红钢获得了工科和管理学科双硕士学位,现在美国一家最大的通讯公司工作。

胡兆森简历

1928年出生在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千年古镇——西塘。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机械系动力学专业。1951年起在鞍钢、本钢、首钢任技术员、工程师,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先后在冶金部、国家科委从事科技创新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历任国家科委局长,科委委员,党组成员,1986年负责筹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筹备组长,后正式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历任二届,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教文体卫委员,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航、同济、合肥工大,上海工大的兼职教授。从1982年起,曾连续兼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三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三届,国家人和生活圈委员会副主任二届,全国科协科技专家出版基金委员会副会长二届,水电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特邀顾问、航天部高级顾问,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国际合作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理事等。

编 辑: 王伟
责 编: 王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