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2019中华环保世纪行 > 四川采访

中华环保世纪行四川站系列报道之三

宜宾市南溪区长何永宏: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来源: 人民网  浏览字号: 2019年07月11日 11:03

人民网成都7月11日电(郭洪兴)今年,中华环保世纪行以“守护长江清水绿岸”为主题,在全国人大新闻局带领下,多家媒体走进四川宜宾南溪采访。

南溪,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县”,在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牢固树立“上游意识”,主动扛起“上游责任”,作出系列安排部署并深入推进并做出斐然成绩。为此,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宜宾市南溪区区长何永宏。

宜宾市南溪区“长江第一湾”(罗平摄)

人民网:请谈谈“上游意识”和“上游责任”?

何永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一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调研考察长江,并作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作为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经11个省市,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长江经济带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44%,既是经济共同体,也是生态共同体。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作出了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系列部署;宜宾围绕长江首城、生态首城,打出了一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组合拳”。

南溪作为金沙江、岷江在宜宾汇合成长江后流经的第一个区县,既在区域上处于上游,更要在理念上、行动上、成效上争上游。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因利益放弃底线、不因当前制约未来”,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时刻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强化《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从生态保护、产业调整、发展转型等方面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江山相伴、绿廊相通、产城相融、开敞共享”的美丽新南溪,切实树牢“上游意识”、落实“上游责任”、扛起“上游担当”。

人民网: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南溪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何永宏: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上,我们着力从生态管控、生态建设、生态治理和生态发展上做文章,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宜宾市南溪区长何永宏(中)

一是高位抓好生态管控。充分利用南溪作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区县之一的机遇,综合论证国土空间开发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城镇建设开发边界线),严格管控250.38平方公里生态空间、114.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格局。同时,严格执行规划的刚性约束,比如,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坚持“城不欺江、退距退足,楼不欺人、通达通透”,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放弃了江边房产开发的巨大经济效益,反而投资约15亿元,建成20公里环长江生态综合治理绿廊,被央视誉为“长江主航道上的第一抹绿”。

二是持续抓亮生态绿化。2011年撤县设区以来,我们坚持“三原三不”(原生态、原文化、原地貌,不开山、不填塘、不伐树)生态建设思路,通过实施“翡翠计划”和大规模绿化南溪行动,连续7年每年植树造林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28%增长至2018年的46.15%。投资6.9亿元,实施72个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项目;投入1.5亿元,收回3000亩沿江河滩地,因地制宜建设滨江湿地公园,退种复绿、增香添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4平方米,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

三是精细抓实生态治理。坚持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来抓,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交办案件,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水污染防治方面,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对区域内15条河流及48座水库常态化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投入3.5亿元,全覆盖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16个,全面取缔11艘长江岸线餐饮船只,迁建、复绿沿江砂石场15个,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15座,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3.81%,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长江支流黄沙河流域水质由2017年的III类提升到II类。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全域管控,集中开展餐饮油烟、清洁降尘等大气污染防治“十大攻坚行动”,调动多方力量打好整体战、协同战。3年来,PM2.5由51mg/m3下降到43.7mg/m3,PM10由78mg/m3下降到63mg/m3;今年1-6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4%。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防治,新建工业固废垃圾填埋场,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全区49个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监测点土样检测常年达标率100%。

四是注重抓优生态产业。以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为重点,认真执行《长江经济带市场准入禁止限制目录》,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约束,一律不引入不符合生态环保政策要求的项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淘汰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先后关闭12家砖瓦企业,整治“散乱污”企业40家,其中“腾笼换鸟”15家高污染、高能耗、停产半停产企业。以培育绿色链条为带动,积极发展生态白酒、竹精深加工等绿色工业和文旅康养、赛事节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2018年,全区GDP增长9.3%,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在全省57个重点开发区县中居第21位。

人民网: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未来有何打算?

长江第一湾美丽画卷(罗平摄)

何永宏: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围绕中省市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生态宜居、产城相融、以业兴区”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克服资金压力大、矛盾交织多等困难和问题,坚持久久为功、突出常态长效,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公园城。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需要,突出“仙源南溪、翡翠江城”城市定位,强化长江两岸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实施好长江生态大湾区,努力构建“一心、两带、三屏、四廊、多点”生态格局,着力打造“有宜居环境、有城市记忆、有人文情怀”的生态宜居公园城市,推动“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二是持续推进生态综合治理。时刻牢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22亿元,统筹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三大革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等29个生态环保项目,努力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是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紧扣全省“5+1”和全市“8+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美丽园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3个百亿产业,培育生态产业和绿色链条,推进一产生态种养、二产环保加工、三产绿色消费有机融合,努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 辑: 冯涛
责 编: 冯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