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四川站系列报道之二
守护长江清水绿岸 丹棱“从岸上解决问题”
中华环保世纪行四川站的媒体记者在丹棱县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现场了解情况。(姚永亮 摄)
人民网成都7月11日电(郭洪兴)中华环保世纪行2019年宣传活动以“守护长江清水绿岸”为主题,突出长江保护这条主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监督重点,回应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关切。近日,在全国人大新闻局带领下,多家媒体走进四川眉山和宜宾等地,行走在长江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源头、一线进行实地采访,其中,眉山丹棱站“守护举措”颇具亮点。
走进丹棱,给人留下的第一映像也许就是那满目的绿色和可口的柑桔,近几年,丹棱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治理模式。
绿山环绕——“行走的营养肥”
"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综合利用"是丹棱县在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工作思路,以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目标,探索采取畜禽养殖粪污"三二一"综合利用模式,全域推进种养循环,构建了政府支持、第三方为主体、市场运营、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粪污综合利用机制,促进了全域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据了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二一”模式即:建好沼气池、干粪池、沼液收集池“三个池子”;做好“二次减量”,对畜禽粪便采取干湿分离,沼液用于农作物种植,干粪和多余的沼液由沼肥运输专业合作社转运;创新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应用配送服务体系,成立支专业服务队伍,负责干粪和多余的沼液转运。通过实施该模式,实现了“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两分离”即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三配套”即沼气池、干粪池、沼液收集池三池配套;“零排放”即利用周边的农田、果园等农用地,与种植户签订沼渣、沼液使用协议,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同时,按照“一审批、两同步、四禁止”原则,实行事前审批,同步建设,同步治污,禁止未批先建畜禽圈舍,禁止在禁养区内新建畜禽圈舍,禁止沼气工程不配套就投产,禁止治污设施不达标就补助。
清水长流——污水处理设备遍地开花
2011年后,丹棱开始尝试“集散结合模式”污水处理,这种模式在丹棱多年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集散结合模式”究竟是什么呢?丹棱县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集散结合模式”即:在场镇所在地和农户聚居点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相对分散的居民点建设人工湿地池、污水净化池,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域处理。
近年来,丹棱县不断地推广应用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池,该方式运用采用一体化设计,由沉沙池、厌氧池、兼氧池、人工湿地池组成,实行无动力自流进出水,成本低,效果好。处理后流出的水可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目前,丹棱县已建大小污水处理湿地池、设备、厂房等合计近7000个,走进丹棱无论县城还是乡村,深呼吸后闻到的尽是果香和大自然的清新。
环境宜居——一元钱清理“垃圾战场”
四川省从2009起大力整治农村生活垃圾,2014年底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已得到处理。说到农村垃圾治理,在眉山,最有发言权的也许就是丹棱县。
丹棱县“一元垃圾分类”模式早已成为“网红”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火遍了四川乃至全国多数地区。早在2010年前,丹棱县龙鹄村就率先实践“一元模式”。
据了解,丹棱县龙鹄村根据农村垃圾的组成特点,探索出“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的问题,走出了节俭、实用、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路子。
同时还采用不同的竞标方式将“垃圾”承包出去,还建立了村干部卫生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卫生小组的三方监督模式……这一系列的工作举措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也最大程度的参与进乡村环境治理工作中。
目前,丹棱全县70余个村已全部实现垃圾“绿色”处理常态化,如今再看丹棱,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现场采访多位游客纷纷表示来了还想来,来了想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