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立法 > 食品安全法修订 > 审议发言

邓秀新:应让食品安全科研机构发声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4年08月08日 12:28

中国人大网讯 6月2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邓秀新说,食品安全谁来发声?是全社会都管,都来发声呢,还是应该树立国家的权威机构,第三方机构来发声呢?我认为应让食品安全科研机构来发声较好。

邓秀新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这些年来是不是比以前更糟糕了?我个人认为不是变得更糟糕了,而是好一些了,但一些媒体过度炒作让人感到问题更多了。我是做柑橘的,2008年的“蛆柑事件”,本身是一个农事问题,虫危害严重了,结果被炒成了食品安全问题,被炒作以后,大家都不吃了,农民损失了250多亿。过了两年又炒广东的香蕉,个别不负责任的媒体说香蕉吃了以后会得癌症,乱说一些无边际的话,结果害得农民那一年的香蕉几分钱一斤都卖不出去,损失很大。香蕉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香蕉树受病害危害了产量减少。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有些人是关心,是好的,有些人则不排除后面有利益在驱动。

邓秀新说,食品肯定有安全的风险,这个风险来自于什么呢?第一种是农产品生产环境本身的污染风险,就是生产过程中,环境里面本身就有污染物,比如重金属超标,种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吸附多一些导致超标,即空气、土壤和水污染后会影响产品安全。另外,生产过程中,动植物跟微生物生存在一起,食用时可能没洗干净,吃了拉肚子。以上这类风险是属于无意或者不是有意为之的。第二种风险属于生产过程或者在农业的生产过程、包装、加工过程中人为加进去的,包括肥料、农药、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些东西是可控的。我们要管的重点是管好这部分。第三种属于道德上的,明知这个东西不能加的,非要放进去,放进去以后颜色好看或者更甜了,这种是要坚决惩处的。第四种属于文化层面,比如刚才前面的委员讲到的清真食品,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清真食品在屠宰过程中有不同程序,这属于一种文化知识的缺失。第五种是内生风险,如吃了“上火”或过敏,但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这种内生风险应该不是我们这部法律要管的范畴,主要是管“投入品”和过程污染。

邓秀新建议,严格限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的职能,要保证评估更加基于科学性,而不是更多地考虑政策。此外,要树立风险评估科研机构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也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发布信息。如谁都可以发布消息,最受影响的是农牧民。

编 辑: 苏大城
责 编: 杨胜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