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国人大代表罗范椒芬谈义务教育

中国人大网讯 2008年12月26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代表罗范椒芬审议时说,我想就义务教育法实施报告提一些建议。
第一,报告里提到“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比上年增加了26%”。昨天,陈至立副委员长也提到了,教育经费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增幅还是比较少。我建议,人大常委会应该监察每个省教育经费开支占GDP的比例。至于用GDP作为衡量教育投入的准则,我也有一点想法,香港在2003年以前,我们的教育开支比起GDP,只有2.8%。当时也受到了社会的很多指责。后来因为SARS的因素,经济下滑了,在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却升到GDP的4.1%。香港的教育经费占每年政府总体开支一直保持在23%-24%,也是最大的一项公共开支。
第二,报告提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有765万,大部分都已经在学校就学”。现在覆盖面广了,我们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实际情况。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素质是有差异的,入学的年龄也有差异。随迁学生是不是能够跟得上城市的课程呢?从香港的经验来说,有很多在内地取得“单程证”到香港定居的孩子,进入香港的小学和中学。头一年确实需要适应,所以我们要特别给他们安排一些衔接课程来帮助他们适应。有差不多2000万的留守儿童在农村,我们也要关注。我们都知道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所以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学习情况,是不是以后也要有一个专题的研究。
第三,城乡之间学校的建设标准,目前存在极大的差异。在发达城市的中小学,校园很大、设备也很先进,农村的学校普遍就差得多,所以我很赞成报告里面说,“要加快排查农村中小学校舍的安全情况,对未能达到抗震要求的校舍,要尽快完成加固工程,对条件特别差的学校,要予以改造”。建议教育部要求各级政府定出具体的时间表,把所区内有学校的校舍建设标准,都提到国家的基本标准水平。这方面的资金,必然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政府也可以考虑安排“配对”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我相信,如果有好的计划,又得到教育部认可的话。有些个人和基金都可以作出一些贡献。
第四,素质教育,说到底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的热诚。所以,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新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所以长远来说,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具备本科学历。所以,教师的培训,应该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鼓励年轻教师进修,提高学历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在任教师教学的能力。我以前在香港有八年的时间,在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跟教育改革,感到最困难的一块就是改变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大学里,课程一定是侧重理论,可是教师不一定听了理论以后能够把这个理论转化为教案和教学行为。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就比较弱。最近我在一个农村进行支教的工作,也听到农村教师向我反映,他说他接受的培训,对城市的学校比较适合。因为农村的学校的班额特别大,根本不能应用他所学的教学法。所以培训要分层次,培训的内容要适合老师的实际工作和环境。
第五,师生比的问题。我看到教育部提供的资料,国家中小学的师生比,比起其他亚洲的国家不太差。香港的师生比还比较高,小学是1∶20,中学是1∶18。可是香港的小学一个班不超过32人,中学不超过40人。换而言之,香港教师的教学负担是比较重。他们每一周有大概28节到30节课。国内的教师我做了一点点调查,大概是每个教师教两个班,每个星期大约是12到18节课。学校每一年上课的日子,香港是190天,这里大概是40周。香港的老师每天下课以后,在家里还要工作几个小时,他们觉得工作很辛苦。我们曾经做了教师工作量的调查,发觉老师的总工时,包括在家里的工作时间,跟在香港同等工资报酬的白领工作人员也差不多。问题在于学校的假期比较多,所以工作都压缩在40周里面,所以就特别辛苦,这也可以理解。当我们说要把教师的工资提到跟公务员同等水平的时候,也要做一些“衡工量值”的比较。香港的教师负担是太重了,我们也希望下降。反之,国家是不是也可以把教师的课时增加一点点,让班额可以下降一些,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学科,例如英语教学,大班是没有机会让同学发言的,这样会影响学英语的效果。是不是可以在需要小班教学的科目,分成两组上课?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并没有增加,只是把同一个课多上一次。最后,我非常赞成报告里面说基于种种原因,有部分教师是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尽快定出教师的退出机制,改善目前一些“超编缺人”的现象。另外,也要有教师流动机制,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核心。统一县区内教师水平,又是一个最重要的课题。目前教师有各种各样的津贴,还有一大块是学校发出的津贴,怎么样统合是一个难题,但教师工资水平不一致,对教师流动又造成障碍,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义务教育的问题还有很多,我有一点觉得需要研究的,就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情况,民办学校的定位,是不是应该作为非盈利的单位;在国家不断投放国家资源到公办学校的情况下,民办学校的生存空间;还有公有民办学校应该怎么样处理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希望以后有一些执法检查或者是专题研究。(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