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
致远
聂荣臻作为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参与领导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尤其是他长期主管国家和军队的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组织起草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即《科学工作十四条》),被邓小平誉为中国第一部“科技工作的宪法”。
1980年8月8日,在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聂荣臻元帅上书表示,他年已八旬,且体弱多病,请求辞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职务。
这在当时显得非同寻常。因为十年文革浩劫之后,重新出来工作的老同志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年龄也在不断增大。可在当时,打破高级干部终身制有很大难度,矛盾也很尖锐。这时聂帅却主动给中央写信,请求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为了进一步推动干部年轻化,在1986年夏天,中央内部提出了老同志全部退下来的方案,聂帅又立即在中办送传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如何对待权力这个问题上,聂帅一直都在带着好头,他非常想得通,表示不能迷恋权力。
时至今日,提起聂荣臻,除了大多数人记忆犹新的,他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身经百战,治军建国的战斗历程外,还有聂帅提出的“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这样的朴实话语。新中国成立后,聂帅主管起国家和军队的科技工作,为祖国科技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开拓性、奠基性工作。
1959年7月,为冲破封锁,提升国力,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但随后苏联撤走专家,国内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不足,导弹基地、核试验基地施工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也纷纷被疏散或撤走,甚至许多科技人员也被疏散。看到此景,聂帅对导弹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李福泽说:“你们把工兵团、汽车团、警卫团的大部分人员疏散了,这我没
意见,机关也可以只留少数人,技术人员疏散到别地的工厂保留,这也可以。但听说,有的单位把直接从事火箭技术方面工作的知识分子也打发走了,有这样的事吗?”李福泽低下头轻声回答:“有。”聂荣臻说:“你知道莫塞莱这个名字吗?”然后叹息地说:“他是位年仅28岁的大科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有重大发现。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强征入伍,死在了战场上。不仅英国的科学界,而且世界的科学界都对这颗科学巨星的过早陨落,深感惋惜和悲痛。此后,英国政府规定,不准征召科学家到第一线作战部队服役。难道我们还不如当时的英国政府吗?这样下去,我们的导弹何时才能上天!”
对于原子弹研制工作,聂帅身边的工作人员曾不止一次听到“搞不出‘两弹’来,我死不瞑目”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为了使知识分子少受“左”的思潮和运动的干扰,专心研究,聂帅抓住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机,领导制定了一部旨在推动科学工作发展的“宪法”,这就是著名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也就是《科学工作十四条》。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好文件,可以试行,很有必要。试行后,在实践中加以补充,使其成为科学工作的“宪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让世界惊叹不已。
聂帅用后半生的时间一直关心着祖国的科技事业,爱护着那些为祖国科技事业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的科技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自己的贡献,聂帅却笑称:“我自己就是一个管理员、勤务员,我自愿为他们的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