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蔡畅:妇女运动先驱

李非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0年08月16日 16:45

  自青年时代投身革命起,蔡畅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特别是致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妇女群众翻身,呕心沥血,蹈厉奋发。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和第四届名誉主席,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次会议上,蔡畅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9年4月18日至2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蔡畅在会上做了题为“妇女彻底解放的伟大理想在我国正在成为现实”的发言。蔡畅在这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三届全国人大期间,蔡畅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0年8月18日,连续被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已近80岁的蔡畅,以“年老体弱多病”为由,恳请辞职。她在辞职信上写到:“现在我国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时期……我希望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彻底根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弊端。我们共产党人要为人民谋利益,不为自己谋私利。人老了,就要主动让位,这应该成为一个制度,使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年轻化,使我们的队伍永远朝气蓬勃,使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健全……我辞职以后,仍要竭尽余力,为我国的革命事业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蔡畅的一生与中国妇女运动紧密相连。1900年5月14日,蔡畅出生在湖南双峰县永丰镇的荷叶香光甲堂,原名蔡咸熙,乳名毛妹子。辛亥革命爆发后,蔡畅与母亲葛健豪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带头放脚、蓄短发,进入湘乡县女学堂读书。

  由于蔡畅才艺出众,被当地一商绅看中,意娶为小媳妇。在母亲及兄长蔡和森的支持下,1915年春蔡畅抗婚离开老家,改名蔡畅,求学于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该校是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先生创办的,以“革命以启迪民智为前提,以解放妇女为先导”为宗旨。蔡畅考入该校,决心学成后从事女子教育,唤起女界觉醒。在周南女校,蔡畅结识了向警予等进步学生。她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时事,谈论男女平等,抒发理想抱负。

  毕业后,蔡畅留校执教,这成了她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当时,蔡畅与母亲、兄长蔡和森寄居于长沙荣湾镇周家台子。毛泽东等进步青年常来这里与蔡和森探讨救国救民和做人的问题,蔡畅则经常旁听,并加入讨论。

  继在湖南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后,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又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使“女界同时进化”,蔡畅与向警予发起成立“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于年底偕母亲与向警予等30余人赴法勤工俭学。

  在兄长蔡和森的启发引导下,蔡畅在法国集中精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世界观。在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下,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与北洋军阀政府、法国反动当局开展了一次次激烈的斗争运动,蔡畅积极参加了著名的“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占领中法里昂大学”运动,经受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

  1923年,蔡畅成为中共旅欧支部正式党员。在法国的斗争岁月中,蔡畅锻炼成为一位真正的女革命家。

  “自从向警予牺牲后,她就是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家,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个比她更优秀的女革命家和比她更美丽的个性。”著名美国进步作家尼姆·韦尔斯在其所著《续西行漫记》中,如是评价早期积极参加革命的蔡畅。

  回国后,蔡畅继续全心全力推动中国人民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1941年,蔡畅替代王明任中央妇委书记。受中央委托,1943年,蔡畅组织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方针的决定》。这就是中国妇运史上著名的“四·三决定”,使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蔡畅还是我国第一个最先致力于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1947年2月和1948年11月,她先后两次代表中国解放区妇女联合会,出席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议,开拓了中国妇女的国际交往。新中国成立后,蔡畅领导全国妇联为发展中国妇女与世界各国妇女的友谊和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49年至1966年,蔡畅先后接见来自亚欧40多个国家的妇女代表团,以及国际妇女界许多知名人士。

编 辑: 谢先红
责 编: 苏大城

相关文章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