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双轮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文/吕 薇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8月15日 15:4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吕薇。摄影/本刊记者马增科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暴露了世界经济结构的矛盾和问题,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制造业再次受到重视。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制造业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效率优势,创新成为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贸易保护抬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使得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加剧。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明确了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把握全球制造业的变化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应对各种挑战。

    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支撑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制造业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竞争局面。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美欧提出再工业化,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

    (一)我国制造业的优劣势正在发生变化

    我国制造业具有多方面优势:一是门类齐全,配套基础好,制造能力强;二是拥有巨大的市场,可提高创新的规模效益;三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能力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多,成本相对低。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提升较快,劳动生产率不高,综合成本较高,附加值较低;制造业产品质量较低,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实力有较大差距;基础工业相对薄弱,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大;劳动密集制造开始外移,产业和技术空心化值得警惕。

    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评价指标显示,我国的规模发展指标领先,质量效率指标滞后,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指标居中。德勤公司的一项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在成本、本地市场吸引力和政府投入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基础设施、供应商网络、人才供应、创新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能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居中;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对滞后。

    因此,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质量和效率,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优化发展环境。

    (二)与制造业相关的公共政策有待改进

    总体来看,制造业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政策,如教育和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二是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如鼓励利用先进技术、技术转让和科学研究等;三是建设创新网络,如突破传统界限,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跨领域和跨地区的合作等;四是培育要素市场,促进各种驱动因素的平衡,如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等;五是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加强

    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六是加强法治建设,如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等。

    德勤公司对中国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制造业政策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企业高管认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按重要性排序为:支持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政策最具竞争优势,接下来依次是技术转让和应用整合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有些政策和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改进,依次是政府的干预、劳动政策、法律法规、企业税费和高收入职工的个人所得税等。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公共政策的重点应放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公共政策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二、双轮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制造不进则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把握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采取积极对策,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核心是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方面,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创新。一是针对生产率低,开展效率驱动型创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生产力。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三是针对转型升级的需要,以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针对关键技术制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强前沿技术创新,实现部分领域引领型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同时,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提高创新的效率。

    (二)建立制度优势,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就是要让企业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获益。要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者的利益;加快完善标准体系、严格统一执法标准和政府采购政策,打通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道;降低企业税费和综合成本,增强创新企业盈利能力。

    转变政府职能,要克服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发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的作用。从跟踪、追赶到赶超和前沿技术创新,政府的作用不同,更多发挥市场选择的作用。对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要开放包容,允许先行先试,不能过早利用现行制度管、卡、关。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人才。要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持续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性;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吸引全球的优质人才;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多层级的人才政策;特别要发挥企业家在组织和运用创新要素的作用,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要着重加强对制造业的要素市场培育,以适应创新链各环节的需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扩大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中小企业融资等,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投入,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突破创新链的瓶颈。完善技术市场配套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交易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加强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专业人才,鼓励专业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

    (三)以补短板和降成本为重点,推进结构性改革

    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特点,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去一降一补”。从制造业总体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降成本和补短板。

    具体看,制造业“去杠杆”的重点是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基础上,提高制造业资金利用效率。“去产能”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加有效供给。目前,制造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因此,要去低端过剩产能,实现中国制造业产品从中低端进入中高端,制造业价值链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

    “补短板”是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要花大力气补核心关键技术、基础工业、质量、品牌和创新的短板,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以五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年行动纲领,实现中国制造业的三个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一降”的重点是降低制造业的综合成本。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在不断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任务。降成本要综合施策:一是降税减费,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各种税费负担;二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在一些垄断领域引进竞争和加强规制,降低电、油气和道路费等价格;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和构建诚信体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等;四是提升价值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相对成本。

    (本文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