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双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引擎

文/辜胜阻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8月15日 14:53

    20155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赴威海和烟台调研中小企业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解决供需结构的错配,让供给更好地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从供给侧角度解释经济的增长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劳动力和资等要素的投入;二是效率的提升,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效率必须要依靠创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双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中国经济增长要依靠“双创”形成强劲“驱动力”。

    “双创”是中国版供给经济学理论和结构改革的伟大实践。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明确它有“三大任务”: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改革引领。习总书记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依靠“三大主体”,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改革的落地,要激发“市场主体—企业家、创新主体—科研人员、改革主体—官员”这三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要重振企业家精神、激活科研人员创新精神和官员的担当敬业精神。再次,要防范认识上的“三大误区”,不能把供给和需求对立或割裂开来,供给和需求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把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西方的供给学派混为一谈;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增加供给,或者淘汰过剩产能,应该是上述“三大任务”的统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三大引擎”,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中国制造2025”,加速推动产业的升级;二是创业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三是“一带一路”,通过开放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有四次大的创业浪潮:第一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民创办乡镇企业为主要特征的“草根创业”;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以体制内人群下海经商为特征的“精英创业”,包括了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行政科研人员,当时媒体称有大量体制内的政治精英、科技精英下海经商;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风险投资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以互联网新经济为特征的创业浪潮;第四次就是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这一轮创业浪潮具有六大重要特征:改革,特别是简政放权的改革成为创业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创业、创新、创富成“金三角”,创业主体为创富而创业,为创业而创新;创业创新主体多元化,不仅有精英创业,也有草根创业;创业创新的形式高度互联网化;在创业创新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创业创新载体呈聚合式创业创新,全国出现多个创业创新中心。

    “双创”是经济转型最大的新动能,是中国版供给经济学的成功实践。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对冲经济下行产生的就业风险,通过创新实现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一方面,创业对于保障就业是“快变量”,大量新增市场主体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应对当前失业风险的重要举措。从世界范围看,为了应对失业危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创业美国,英国鼓励大众创新,日本也提出要鼓励创业。统计显示,日本近10年来,平均每年新创办的企业为9万家。而2016年我国平均每天新创企业就有1.5万户,一周新创企业数量就超过日本一年的总和。伴随着大众创业浪潮的不断推进,2016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300万个,超额完成了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低于4.5%的年度控制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万众创新,创造新需求,实现新供给,培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据统计,2016年国内发明专利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时,创业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通过创业与创新的联动,将使技术创新等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未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创业创新作为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作用,政府要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初创企业不仅要“生得快”,更要“活得好”“活得长”。   

    通过创业创新培育新动能,需要营造良好创业生态,打造创业—创新—创富“金三角”和创业—创新—创投“铁三角”,实现聚合创新,要依靠大企业“裂变式”创业,建立容错机制,加强产权保护,让创业创新者有“安全感”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创业创新的主体多元化。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主体、创业要素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要求各类要素如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在系统中自由流动,并与创业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创业主体多元化,要重视三类“回归”创业,推进草根创业与精英创业共同发展。当前,创业不仅有“洋海归”(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还有“农海归”(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在金融危机后,湖北黄冈有两千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吸纳当地8万多人就业。此外,还包括成功人士回归家乡创业,如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浙商回归创业。要加大对新生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减轻初创企业税费负担。鼓励创业空间面向各个创业主体,提供“孵化+投资+服务”的全程服务体系。要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

    二要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和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创新人才的知识资本化和知识产权股份期权化,建立知识合法转化为财富的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创富联动,形成创新“金三角”。在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因此,要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环境,做强实体经济。要打破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瓶颈,让发明者、创新者和创业者能够得到合理的市场回报。要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创业,自主创业,鼓励专利入股、技术入股,实现“创新”能“创富”。

    三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创业、创新和创投“铁三角”。数据显示,美国私募基金规模超过中国10倍,国内创投发展与国外差距较大,要发挥创业投资支持企业发展的“孵化器”作用,也要发挥创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的“催化剂”作用。要继续完善支持创业创新的多层次“正金字塔”型资本市场,为创业投资创造合理的退出渠道。要壮大天使投资人队伍,构建网络交流平台,让天使投资成为“双创”的重要资本推手。营造促进股权投资宽松发展的环境,降低天使投资、VC/PE的税收负担。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化和法治化,要通过修改证券法,进一步治理资本市场欺诈发行、虚假陈述、内幕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市场生态。要用好“新三板”,服务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20151128日,首届“双谷双创会暨光谷创业节Party夜”在武汉体育学院综合体育馆举行,来自美国硅谷、以色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顶级投资人、企业家、演讲家,奉献了精彩的创业演讲。图/视觉中国

    四要推进模式创新,实现众创、众包和众筹的有效对接,推进创业创新要素聚合。要全面推进众创,积极推广众包,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稳步发展众筹,实现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如京东股权众筹采用的是“领投+跟投”模式,即在众筹平台上发起股权众筹项目后,由专业投资人“领投”,社会公众自由选择跟投。这种模式可以吸纳有丰富经验和战略资源的优质投资者作为领投人,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选择的成功率,进而带动更多拥有一定闲置资金的跟投人加入,提高社会资金利用率。要通过科技园引领新一轮要素聚合,中关村就是典型的要素聚合创新载体,具有产、学、研、用、金、介、政齐备的协同创新体系,能够吸引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资源集聚。

    五要发挥科技大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龙头”作用,推进“裂变式”创新创业,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李克强总理讲,“双创”既是小微企业生存之路,又是大企业繁荣兴盛之道。大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能力强,研发能力高,是新创企业的“黄埔军校”,裂变出了联想系、百度系、腾讯系、华为系等创业者群体。要鼓励企业为离职创业人员提供合理的基本保障,减小创业人员的压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鼓励企业内部建设创业孵化器,为创业员工提供必要的创业服务,方便创业人沟通项目信息、分享经验和联系投资人,企业可以筛选出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接。

    六要建立容错机制,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业文化和价值观。创业创新面临着多重风险,需要建立容错机制为创新者保驾护航,消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创业文化是创业创新活动最根本的支撑,也是继续推进创业浪潮的重要保障。要注重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不以成败论英雄”,从文化层面提升社会对创业者的认可和尊重。要把创业创新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高校、政府和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和实习基地,通过开展模拟创业积累创业经验。

    七要完善产权保护机制,让创新创业创富者有“方向感”和“安全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对促进创业创新非常重要。要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倡导政府诚实守信,维护政策的连贯性和确定性,使创新创业创富者安心、放心和有信心开展创业创新。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创业者安心创业、放心投资。

    最后,要避免创业创新过程中的“浮躁化”心态,防止创新“运动化”和盲目跟风倾向。要避免创业“泡沫化”和过度炒作行为,纠正对创业创新“全民化”的误解,“大众创业”并非“人人都去开公司、当老板”,创业与创新一定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要防止“互联网+”创业的过度“网络虚拟化”。还要避免大学创业教育仅仅以毕业生创业率作为创业教育评价标准的“功利化”倾向,创业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使学生提升创新意识,有能力解决职业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避免误区和误导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