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与担当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侧记
文/ 本刊记者 李小健
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摄影/泱波
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层金色大厅会见中外媒体记者,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当天,共有千余名中外记者来到现场,期望获得提问机会。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连续回答了19个中外媒体记者的提问。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回答记者提问的数量,是近20年来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最多的一次。
会上,记者们就对外关系、经贸发展、改革深化、民生关注等方面连连发问,李克强总理沉稳务实,睿智应对,尽显大国风范与担当,让中外记者们满载而归。
谈对外关系:合作共赢,努力维护前行
每年总理记者会,对外关系都是外媒提问的重点。
今年第一个问题便聚焦于中美关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李克强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不是风云变幻能够动摇的,也动摇不得,有了这样一个政治基础,中美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李克强表示,虽然中美关系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是一直前行。他对此持乐观态度,“我们之所以对中美关系前行持乐观态度,是因为中美建交几十年了,已经有了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不仅关系两国利益,而且涉及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稳定,我们要维护它前行。”
谈到中俄关系,李克强表示,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近邻,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也有利于世界。去年,两国元首多次会晤,达成许多重要共识,中俄总理会晤多年来一直如期举行,这本身表明了中俄关系的稳定性。
谈到亚太地区和平发展时,李克强说,亚太地区是地区国家共有的家园,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冷战思维下所谓“选边站队”的事情发生,总的还是要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而且在亚太地区,我们始终把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地位作用。我们希望看到的亚太地区是一个稳定、有秩序的地区,是一个可以协商一致、达成原则的地区,是一个有能力管控分歧的地区,也是一个有智慧解决争端的地区。”
谈到朝鲜半岛局势,李克强表示,中国始终是核不扩散体系的坚定维护者。“我们希望的是,各方共同努力,把紧张的气氛降下来,使大家都回到对话的轨道上来,最终解决问题。按常理说,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家门口整天闹个不停。”
谈经贸发展:“中国仍然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记者会上,中国能否继续扮演世界经济推动者的角色,令中外格外关注。
李克强说,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定在6.5%左右,有外媒报道说是温和下调了增速。其实,增长6.5%这个速度不低了,也很不容易。如果今年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增量比去年还要大,因为这是在经济总量已经超过7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1万亿美元基础上的增长,而且可以带动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这符合经济规律,也可以使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会低,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情况下推动全球增长的重要力量。
他同时说,“对中国来讲,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我们保持中高速的稳定增长,本身就是在为世界稳定作贡献。当然,我们在中高速行进当中也会系紧安全带,不会让风险‘急性发作’,更不会发生区域性或者系统性的风险。”
自由贸易和开放型经济是外媒记者关心的议题。李克强说,中国始终坚持一贯的立场,那就是——维护经济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他表示,中国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为中国一直在坚持不断地扩大开放,未来开放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我们就是要打造开放的高地、投资的热土,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汇率稳定与经贸发展紧密相关。李克强说,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是有分量的,汇率会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不希望通过贬值来增加出口,这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也不希望打贸易战,这不利于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重要贡献。
谈改革深化:“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加以推进。”
简政放权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届政府紧抓不放的一项工作。
李克强坦言,政府确实管了一些不该管、也不应属于自己管的事情,它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手脚,降低了行政效率,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我一直说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加以推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会有较大阻力,但是要相信我们有足够的韧性。”
减税降费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李克强表示,要用政府的“痛”换来企业的“顺”,今年要推进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特别是那些名目繁多、企业不堪重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还要通过像降网费、电费、物流成本等措施,力争今年减税降费能够达到万亿元人民币。”
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李克强说,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提升企业产品和装备的质量。总之,要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从中受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企业下决心,通过发扬工匠精神,使自己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在谈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双创”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了生产模式和许多新业态,如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等等。他说,中国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高技能的人才,与8亿左右的劳动力结合起来,能创造的财富、激发的能量是难以估算的,也会给市场,包括世界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创造环境,让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持久不衰。
被问及本届政府施政成果时,李克强表示,主要成果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平稳运行,这几年的实践可以证明,中国经济“硬着陆”论可以休矣。最难的还是深化改革方面,不仅会触动利益,而且要触动灵魂。项目审批“万里长征图”现在变成百里了,百里也不少。
谈民生关注:“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记者会上,就业、职工安置、雾霾治理、房产权期限等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总理的及时回应。
关于就业,李克强表示,就业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财富增长的来源,也是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已经连续4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300万人以上,今年更是强调就业优先,就是要保证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把失业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就业的环境,不是靠政府去提供‘铁饭碗’,而是让人民群众用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或者说打造‘金饭碗’。”对于会不会发生群体性失业问题,他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扩大就业,不会也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群体性失业。对于一时不能就业、生计没有着落的群众,政府会负起责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关于职工安置,李克强表示,去年有72万职工在去过剩产能过程当中得到了妥善安置。今年累计可能会有近百万人需要安置。我们的办法还是创造新的岗位,因为我们在推动发展新动能。“总而言之,把职工安置好是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化解和淘汰过剩产能中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雾霾治理,李克强说,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了五条措施,会坚定地向前推进,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但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目前对于雾霾的形成机理,我国尚未完全搞透。未来,国家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雾霾治理更加有效。“大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可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关于房产权期限,李克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广大群众对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问题普遍关心可以理解。国务院已经要求有关部门作了回应,就是可以续期,不需申请,没有前置条件,也不影响交易。对于大家关心的是否有法律保障的问题,国务院也已责成相关部门就不动产保护相关法律抓紧研究,提出议案。
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记者会临近结束时,《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抢到了最后一个问题,他大声问道:“今天是‘3·15’,总理您能给消费者说几句话吗?”李克强站着回答说:“我和大家都是消费者,都需要权益保护,用网络语言说,我们要给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优质产品一天一天多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在总理回答完之后,现场记者回应以热烈掌声。
此外,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还表示,要全面理解和执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多措并举支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要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会继续提供优惠,让台商、台湾同胞和大陆一起共享发展的机遇,终归我们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