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历程的全记录
文/ 中央档案馆副馆长 杨继波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酝酿、起草、讨论、修改、定稿,到颁布实施,其间形成了大量文件。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这些重要文件按照规定要求归档并在中央档案馆成立后移交到中央档案馆,得到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档案真实、生动和全面地记录了“五四宪法”从构想到颁布的整个过程,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历程的全记录。
近年来,中央档案馆为各界提供了大量有关“五四宪法”的相关档案,有效配合了国家的立法修法及法制宣传工作。2015年、2016年先后为杭州市委筹建“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提供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宪法的提出、起草、修改重大问题的指示,以及对宪法评价的文稿档案50多件。这些档案真实地反映出毛主席亲自主持,亲自动手、精心设计、心系人民,对新中国宪法倾注的热情和高度重视;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对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憧憬;反映出新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期待和向往。
当我们依据档案回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历史,更加感到毛泽东同志以深远眼光和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历史洞察力、为新中国发展奠定宪法基石的历史性贡献,他和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长久之道倾注的大量心血,今天已经结出丰硕成果。同时,作为人民的宪法,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也得到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支持和积极参与,当时不仅很多老一辈革命家、民主党派人士都亲自参与,全国1.3亿人参与宪法起草的讨论,提出130万条意见。这种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宪法的人民性。
“五四宪法”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贯彻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八二宪法”正是在“五四宪法”基本原则和基础上形成。1979年,党中央决定修改宪法,首先确定的就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进行;其后颁布的“八二宪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五四宪法”不仅为新宪法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八二宪法”的四章除两章的顺序不同、国家机构一章增加“中央军事委员会”一节外,章节架构与“五四宪法”基本相同;“五四宪法”的原则和核心还依然未变,体现出60多年前“五四宪法”为国家构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的正确性、成功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