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中国如何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文/蔡 昉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7年01月10日 10:12

/视觉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必然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贡献显著的动力。按照现价算,2015年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0.8万亿美元和73.4万亿美元,中国占全球GDP总量的比重为14.8%。“十三五”规划为20162020年设定的预期增长目标是不低于6.5%GDP增长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每年平均对世界经济贡献约1个百分点的增长率。设想世界经济在这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2.5%3.5%的幅度内,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可以高达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除去少数靠唱衰中国经济混饭吃的学者,习惯于隔三差五喊几声“狼来了”外,国际上的观察家都不否认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这一预期重要贡献。不过,对于中国经济如何增长,进而对全球经济作出贡献,却常常或者欠缺考虑,或者有所谬误。例如,不乏有些人寄希望于中国实行更多的刺激政策,以便搭中国经济增长的便车,甚至通过贸易和投资牟利。甚至一些投行经济学家采取短线的、偷懒的策略,即不是通过揭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增强客户投资于中国未来的信心,而是通过渲染中国经济悲观论,期冀看到中国政府出台更多经济刺激措施,以此来调动客户的投资热情。

    表面看,道理似乎很简单并且直截了当:靠投资刺激起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必然会对能源、原材料和设备进口,乃至外来投资产生一定的需求,从而对特定的投资者或企业有利,甚或可以形成一种对其他国家经济短期复苏的外溢效应。然而,从更深层的道理上看,这种想法和做法,于人于己都是不负责任的。

    首先,即便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真能够短期奏效,充其量是短期投资者(投机者)一次性获利,一些对中国经济依赖性较强的国家也可获益。然而,由此实现的中国经济较快增长速度却不是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世界经济需要的是长期可持续增长动力,而不是只管一时之用的镇痛药或强心剂。

    其次,正如中央已经作出的明确判断,中国经济面临的增长速度下行以及其他挑战,主要不在于需求侧,而是在于供给侧。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供给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放慢,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预测表明,“十三五”时期潜在增长率为6.2%,这与中高速增长要求的6.5%略有差距。然而,着眼于需求侧、靠宽松货币和扩大投资的刺激政策,并不能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配置效率,弥补这个增长率差距,反而会加剧过剩产能、企业高成本、高债务杠杆、高金融风险等问题,延误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概而言之,超越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增长速度,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是危险的。那么,有没有办法填补上预测的潜在增长率与中高速增长要求的实际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预期的结果是乐观的。

    我们对改革及其带来的效果进行模拟,得出的结论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和共享的方式,提高潜在增长率,以实现不低于6.5%的增长速度。而且,我们的模拟也显示,改革越到位,力度越大,今后几十年中的潜在增长率越遵循于一个L型的变化轨迹,确保“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在更长的时期里延缓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速度,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这不仅从供给侧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也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均等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而从需求侧对全球经济回到正常轨道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本文为作者20161014日在“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上的发言稿)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