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草案二审:求良医,做良药
图/视觉中国
在不久前的巴西里约奥运会游泳赛场上,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肩膀和背上出现了中医拔火罐的标志性印记——火罐印,如同在全世界人民眼前做了一个巨大广告,使得中医这一中国传统医术一下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恰逢其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再次审议中医药法草案。在第一次审议的基础上,二审草案稿在总则中增加规定“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并增加“中医药科学研究”一章内容。
二审稿在六方面作出修改
“有些常委会委员、代表和社会公众建议加大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并进一步充实有关政府责任的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丛斌作关于中医药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时说。
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增加规定: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二是,“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国家“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完善保护制度”。四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草案一审稿第八条第一款规定,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人员应当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并进行执业注册。但是,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
在听取和吸纳专家、地方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后,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作以下修改:一是增加规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二是明确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参加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的考核,应当“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
有的常委会委员、部门、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为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流通使用和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制剂配制等的监督管理。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增加规定:对中药材种植养殖,国家“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使用”;“加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明确“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此外,对药品生产企业、中药材经营者、中医医师、乡村医生等方面作出相关规定。
有的地方、专家和药品生产企业提出,中药的审批应当符合中药特点,对生产符合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应当简化审批程序,鼓励企业开发利用传统中药资源。二审草案规定:“生产符合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为加大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草案增加了“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等规定,将有关条文修改为:“国家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根据中医药特点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标准并及时修订”等内容。
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和继承的根本
“我把中医药法二审稿和一审稿进行了对照,有十几处重要修改,并且增加了中医药科学研究这一章。应该说,负责起草的同志们非常认真,召开了各层次的座谈会,并且到一些省市进行调查研究,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种意见和建议,使这部法成为可以落地的法,并且是管用的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审议时说。
“现在的中医水平已经不是两千年前的中医水平。比如一个病人说胸憋气,我会考虑病人是普通运动后造成的肋间神经损伤,还是冠心病。会问他:‘你有心电图吗?’因为一张心电图就可以很清楚他的病情。既然有心电图,中医医师为什么不用?再如,一个中老年妇女闭经后又见血,医生要想到是不是妇科肿瘤,要建议检查。查了以后是的话,就要及早手术。如果没有这个意识,简单调经止血,可能就会耽误事。”张伯礼说,现代中医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必须掌握西医知识。但是对中医生来说,关键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规律,用中医理论去思考一个病、去思考怎么辨证论治。“刚刚培养的大学生永远不会是一个高级医生,但他会是一个合格的医生。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他会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医生。中医消亡不了,中医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也能解决,一批优秀的中医医师会不断涌现。”
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多层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在调研中发现,中医药人才的断层、断代、后继无人的问题非常严重。在草案一审时有些委员也提出,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和解放初期差不多,几乎没有增长。“有些老中医反映现在中专没有了,人才体系完全不能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人才背后是政策,我们在政策上是‘重西轻中’,导致的结果是‘西热中冷’,这种局面要改变。中医药是国粹,需要人才来传承,教育是关键。”辜胜阻说。
“现在每个省只有一个中医医院,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没有中医人才,想要发展会很难。全国中医院校24所,因为中医毕业生就业困难,这24所院校里不完全是中医专业,还有其他专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发忠建议,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专业在医院的比例时,应该设一个低限,否则中医药治疗在医院就无法落地。
莫让中医事业毁在药材质量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医难为无药之治”……如何通过完善立法保障中药材品质引发与会人员的热议。
“一些中医专家甚至认为,中医事业如果发生问题,不是毁在中医医师手里,而是可能要毁在药材质量上。不是我们的方子不行,是药材的质量不行,药材质量差没有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其江表示,这个问题确实说得比较尖锐。建议增加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的具体实施意见。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宝,通过立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弘扬,是非常必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买买提明·牙生认为,中医药弱就弱在没有标准上。很多病,这个大夫看了以后加了某一味药,另一个大夫看了后又加了某一味药,处方没有严格的标准。国家标准体系应该是中医药管理的重要依据,应当加强标准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罗清泉认为,草案第二十一条对“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使用,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提高中药材质量”作了规定,但是解决中药材的质量安全,不仅要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还要注意防止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草案第四十七条对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的规定作了修改,比一审稿有进步,但是还不够。规定中关于“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标准”的表述不够全面,因为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技术要求,还要注意质量要求、安全要求。标准体系建设是多方面的,包括中药材、中药炮制、中成药的生产等方面。
“中医药不仅是几千年积淀下来应对疾患的科学结晶,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扶持中医药还有一层十分重要的含义,就是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认为,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应该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对生产基地与生产环节建立有效的检测和监管机制,明确标识,信息公开。“现在大家担心的是中医毁在中药手上、中药毁在药材的原料手上,如果中药材的生产基地环境保护不好,空气、水、土壤是污染的,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就不只是堪忧,而是无以为继。草案应该增加一些内容,比如明确对中医药材的生产基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立有效的水土、大气及生产环节监测和监管手段,建立健全中药材来源标识制、中药材信息公开制。”
“韩国的韩医研究院院长到中国访问时,他说韩医药业要引领世界。我请他到我们的医院和现代化药厂参观后,他说,应该由中国和韩国共同引领世界,他自己就把说法变了。日本最大的一个制药企业津村株式会社社长邀请我到日本参观他的企业,我请他到中国看我们的企业。我说,‘设备我比你好,厂房比你先进,但是做出来的药与比你有差距,差在工匠精神、质量意识不如你。’现在,我们正在推广精细制药、全程质量控制、全员质量意识,相信不久后我国的中药质量不会比他们的差。”张伯礼说,现在我国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中药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创新的中药在近二三十年已经取得重要进展,质量标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因此,建议在草案第二十八条第二款“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后面加上“生产传统中成药和创新中药”。
(文/本刊记者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