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情况、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考虑。
报告用数字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2015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47万人,比2010年增长17.5%;毛入学率达到40%,比2010年增长13.5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累计输送3550万专门人才,新成长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45%,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了大批生力军。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大幅提升,农村户籍大学生招生占比超过60%,千万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这些数字可谓令人“惊艳”。
陈宝生表示,“总体看,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9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学首届本科生暨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来自9个省市的207名本科生正式入学,这意味着又一片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全面开始播种。摄影/新华社记者刘颖
报告应该立意更高、更全面
成绩、重点、下一步工作,报告的三个部分该有的都有,但是还能更出彩吗?
方新委员“觉得有一点缺憾”。“高等教育现在每年的在校生3000多万,高等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她特别希望能从报告里读到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高等教育?我们到底要办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么办高等教育?
“总书记讲‘不忘初心’,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应该让常委会委员,让老百姓都有一定的了解。”
怎样的高等教育,它的“规模、结构、质量、水平等等,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刻划,报告对这些都没有涉及。”
怎样办高等教育,报告里讲的比较多,问题也点到了,但需要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丛斌委员认为报告的缺陷就是“过多地强调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关于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涉及的不多”。他强调,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很重要,在文化建设上,大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作用。另一方面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有没有围墙只是一种形式,从本质上来讲,大学要和社会融为一体,一定要参与社会建设,要让学生多做社会实践。
改革方案不够明晰,有待深化
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年年谈、日日谈,许多问题变成老生常谈,对“老大难”问题,委员们希望能看到更为翔实、具体、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
“这份报告的成绩讲得相对较多,问题说得比较含糊,没有作出系统直观的表述,对改革的目标和实施步骤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表达,对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案以及应对改革阻力的办法也没有深入探究和清晰阐述。”董中原委员并不护短,他提出应对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和实施路径作出明确表达,清晰阐述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方案以及针对改革阻力、突出问题的办法。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甘道明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强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协调编办、发改、财政、人社、教育等多部门,统筹谋划、系统设计,针对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研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症下药。
令狐安委员建议,教育部以部属院校为重点进一步带动全国高等学校改革,对高等学校改革方面遇到的“老大难”问题画出路线图,制定责任清单,定期检查进度。
杨震委员提出,现在高等教育的一个症结在于“计划经济的色彩还比较浓烈”,如高校的设置、学科专业的设置、招生数、学校的编制等等,都是定好的,从教育部到省,都是完全计划来的。但中国很大,各个地方千差万别,教育的差异也极大,如果一个国家完全按照统一的标准,难以促进各地因地制宜更好地发展。因此,杨震委员建议“进一步扩大办学的自主权”,并表示希望能够加快落到实处,能够真正打破原来计划经济的模式,并把这作为一个重点。
罗亮权委员提出应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形成全社会关注高校发展机制。高校应形成每年质量排名制,对质量不合格的要强化整治,形成高校自我加压的态势。
刘新成委员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后评估。“这次陈部长提到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高校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问题,大概20年前就在提,也出台了不少措施,评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等,这些措施执行效果究竟怎么样,是不是改变了现状?现在看来并不理想。我们不断地推出政策或者措施,新措施与旧措施应该是不断递进的关系,不断地往前推动,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很多政策是来回重复,原因就在于对政策后的评估做得不够。”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审议中,许多委员强调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应该首先正视和解决好育人育才、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
沈跃跃副委员长指出,要切实把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放到高等教育的头等位置,努力解决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立德育人的问题。
李屹委员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在立德树人的理念、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育人育才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尚未牢固树立起来,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现在的学生进了大学,好像进入了‘保险箱’、进入了‘休闲池’、进入了‘自由天地’,培养出的大学生自我意识、物质意识、现实意识都很强,对国家、民族的当下和未来关心不多、不够,这是值得深思和忧虑的。”他直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解决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重视程度是不够的,措施、机制、体系的建立也是不到位的,与之相关的包括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树立,以及高校的管理等等,都存在不适应、不到位等问题。
“我觉得在政治思想课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上面要进行大的变革,而不是老的那一套东西。”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说,高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的问题虽然喊了很多年,但仍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和长效机制。德育教育要更新教育的内容,改变教育的模式。
王刚委员建议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增加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规范意识的内容。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目前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陈部长报告中透露的这一信息引起了委员们的强烈关注。
这13个省和自治区绝大多数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穷落后地区。
“在我们国家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人口中,没有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院校,这个状况是不应该长期存在的,我知道这个问题13个省和自治区都在反映,但是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马瑞文委员强烈呼吁,国务院应该研究这个问题,给予解决。
“原来没有钱,现在有钱了,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应该为这些地方办这些事。高等教育问题,国家或者教育部应该唱重头戏,承担更多责任。”龙庄伟委员动情地说,“现在的问题不是上大学难,而是上好大学难,好大学是国家办的这些骨干大学。”他希望在“十三五”期间这件事能够有点着落,在这13个省和自治区设一至两所教育部直属的高校。
庞丽娟委员也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上目前很不合理。中西部的高校,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规模、水平和层次,与东部、发达地区比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这几年差距还在拉大。这个问题确实到了该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的时候了,这样才能有力支持我国‘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区域的均衡发展和全面的脱贫攻坚。”
冯长根委员把北上广深等东部发达城市产生的一个重要现象称为“抽水机抽水效应”。“30多年来,中西部的青年人才通过东部的这个大抽水机进入了东部,一部分青年再也不回中西部,对中西部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否认的影响。怎样才能停住这样的抽水机效应?显而易见,使中西部的高教体系和现在的东部高教体系达到平衡是一个目标。”
吴晓灵委员也认为,在分配国家公立大学资源时应该考虑配置的公平性,每个省都应至少有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大学。
(文/本刊记者 彭东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