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视角下的中国自信
汪铁民
里约奥运,不仅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次集中展演,更重要的是,通过那一句句极具魅力的个性化表达、一张张从容淡定的面孔、一个个温馨感人的经典瞬间,我们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个多彩的中国故事。
毫无疑问,里约奥运必定会成为中国体育的一个拐点:体育将突破“争金夺银”的边界,为运动员们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国人也将对体育有更加多元化的关注和更大的期待。
体育是国家形象的缩影、国家实力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而奥运会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平台,不仅是运动员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对跨越巅峰的向往。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运衰而体育衰。一句“东亚病夫”,浓缩了多少耻辱的记忆。从80多年前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远征,到50多年前容国团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迈为新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从女排精神成为时代精神,到洛杉矶奥运会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奥运我们为世人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体育见证了一个民族由积贫积弱到重新崛起、由自卑到自信的历史进程,体育发展的脚步已深深刻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今天,随着国家日益繁荣富强,我们已摆脱历史悲情,无需再把奥运成绩和雪耻洗辱挂钩;随着竞技水平的稳步提升,我们也无需斤斤计较,靠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我们要借体育来更好地融入世界,借体育来展示一个古老的、正在走向复兴的东方大国应有的气度、风范和自信。
应该说,里约奥运虽然留下些许遗憾,但可观的奖牌数使我国在世界体育格局中的强势地位依然得到稳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充满时代气息的中国自信在赛场内外光荣绽放。
自信是可以培养的。国际赛场上捷报频传,才使我们的运动员有了充足的底气和本钱,以从容、豁达的姿态面对胜负。体育界有一个法则:只有赢得多,才能输得起;只有不断取胜,才能笑对失败。说到底,自信是用成绩换来的,是以实力作支撑的。同样的道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赛场之外也应该表现出同样的自信。
谈到自信,我想起了一位西方学者对我讲过的一段话。十几年前,基于兴趣,这位学者专程到中国农村考察基层民主的情况。他旁听了一些乡镇的人代会,观摩了代表评议“七所八站”工作和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中国普通百姓对民主所怀有的那份热情让他感到震惊,基层人大工作所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也使他改变了对中国政治原有的定见。回国前,这位学者对我说,中国的基层民主很有意思,特别是基层人大,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做法,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更不要学别人。这段话和现在流行的一段话很相似:中国完全无须改变自己以迎合西方。
不为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是一种自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一项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好制度,在60多年的实践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历史优越性,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这项制度抱有信心。我们不要理会外界的无谓曲解和非议,不要用西方的政治逻辑来解读我国的政治实践,更不要把所谓的“普世价值”作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当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尚需进一步发挥,人大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因此,我们每一位人大工作者要排除杂念,保持定力,走自己的路,专注于该做的事。只有这样,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大工作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里约奥运,体育健儿用精彩的表现对中国自信作了完美的诠释。我们希望能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身上看到这种自信,也希望这种自信能成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