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专题调研:“四地”高教之变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9月18日 09:29

    按照2016年监督工作计划,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将听取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为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成四个调研组,分赴四省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制度、高校章程建设及财务制度改革情况,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情况,高等教育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情况。

    四川:在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成绩显著

    328日至4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恒,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刘新成,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孙家广、顾海良组成调研组,赴四川省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召开7次座谈会,听取四川省、南充市政府及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科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教学名师的意见,并实地考察8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

    328日至4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恒(左三)带队赴四川省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教科文卫委员会供图)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财政高等教育支出总量达到519.6亿元,相当于上一个五年的3.3倍。建立地方公办高校生均拨款制度,省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从20090.4万元提高到20121.2万元,累计新增投入114.3亿元。启动高校化债工作,截至2013年年底,省属高校累计偿还锁定的“扩招贷款”59.8亿元。

    目前,四川省在建高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1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主要参与2个,省协同创新中心64个、培育基地8个,协同共享重大科研设备资金超过245亿元。建设省级卓越人才项目235个,国家和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7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22个。全省各高校对接重点产业布局相关专业点1312个,成果转化直接效益突破60亿元,拉动产业投入突破200亿元,实现产值的1043亿元,占全省同类产值的30.48%,受委托研发经费近30亿元,列西部第一。通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就业177.61万人,实现税收89.49亿元,带动产业投入861.84亿元。

    四川省高等教育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改革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研组提出,四川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34%,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64个百分点,但横向与东部省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6个百分点。从全国范围看,四川省高考录取率长期偏低,尤其是普通本科录取率排名靠后。2015年年初,始录取率仅为28.8%,比全国低10.06个百分点。

    在招生方面,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反映,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指标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短板,严重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高校难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设置专业。

    此外,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在办学层次上盲目攀高、贪大、求全、趋同。国家实验室还没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发展不平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待提高。多数高校缺乏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国内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不多,可供转化的高技术成果较少,尚未形成集中资源产生重大成果的创新环境,等等。

    上海:呈现从体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的发展路径

    518日至19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副主任委员李长才、任茂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王志学、冯长根赴上海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重点调研了上海市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大学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教学质量评估与实施、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情况,听取了上海市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等相关政府部门负责同志与高等院校党委书记、校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实地考察了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市从2010年开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多项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又承担了“一市两校”(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一市一省”高考改革(上海市、浙江省)两项国家战略试点任务。

    上海市以落实各项改革试点任务为契机,加快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办学、提质增效,努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目前,上海市67所高校自主定位、自主选择发展领域,政府为其配置相应的资源和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经常性经费为主的高校投入机制,实现了从专项经费为主转为以经常性经费为主,从分散管理到整体管理,从硬件投入为主转变为软件建设为主三个转变。2014年,上海市属高校经常性经费与专项经费投入比例从以往的37调整为64,经常性经费的比例已超过70%。初步构建了“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形成系统、梯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上海市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启动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针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但目前欠缺、发展较弱的学科进行补缺做强;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向社会公布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名单,相应调减直至停止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政策,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不再上交国库。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的下限由原来的20%提高至70%,且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近年来,上海市高等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初步呈现出从体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并重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路径。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相适应,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仍显不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还有待加强,等等。

    有高校向调研组反映,高校在经费使用、人事管理、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不足,许多改革难以继续推进。由于教师绩效工资实行总额控制,行政经费不得用于人员奖励,学校对教师无法采取有效激励措施。

    有校长指出,目前一些人才计划定位模糊,内容重复,多头管理,“乱象丛生”。为了争相引进人才而无序竞争搞乱了高校的薪酬体系;国家各类人才计划过分强调海外教育背景,对国内的研究生教育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江苏: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居全国首位

    523日至27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恒带队,赴江苏省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召开10次座谈会,听取江苏省、苏州市政府及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科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教学名师的意见,并实地考察了8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庞丽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孙家广、顾海良参加调研。

    目前,江苏省已经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若干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和一批优势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平台。省内共有141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2所、高职高专院校89所,不含25所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187万,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3%。本科高校进入全国百强的数量和内涵建设核心指标也均居全国前列。

    作为全国三个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江苏省共有83所院校承担了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覆盖面超过60%,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试点项目上积极探索。在全国率先按照生员数设置岗位总量,并分类设置高校教师结构比例;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大学章程建设,积极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常州科教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区校一体”的办学新体制;推进学分制改革,强化教学联盟和职教集团建设,开展中高职、本专科贯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1所省属本科院校在省内进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7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注册入学”试点。

    自2010年起,江苏省财政共投入78亿元,先后启动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师计划等四大专项,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在2015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江苏省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一等奖以上奖项15项,居全国第一。计划到2020年,立项建设140个优势学科、200个本专科品牌专业、70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选聘600名海内外特聘教授。四大专项定位不同、各有侧重,分别指向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高端人才引进,构筑起相互支撑、衔接配套的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框架。由相关部门按各专项周期开展绩效评估,对未达预期目标的项目责成整改直至终止支持,逐步形成省级和校级立项的两层体系,有效推动了高校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型发展。

    同时,江苏省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学者、学生三个层面搭建平台载体,引领高校办出特色水平。在学校层面,支持高校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强强合作、强项合作,要求每所本科院校至少建设1个全外语教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江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333个,列全国第一。在学者层面,支持高校多形式引进专业人才和管理专家,扩大教师出境学习研修规模,逐步将海外1年学习研修经历作为晋升教授任职资格的必要条件。在学生层面,统筹做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多渠道推进大学生求学经历国际化,不断提高长期留学生比例,目前江苏省留学生数量已接近3万人。

    江苏省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仅用了20年时间,远远少于美、英、日、法等发达国家。但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江苏省本科高校进入全国百强的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排名大多在第40至第80位之间。此外,高校特色不鲜明不突出的现象明显,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的竞争力还不太强。很多学校依然盲目片面地追求“大而全”,高校同质化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

    南京大学反映,目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留给高校创新选拔人才的空间太小,自主招生的比例仅有5%左右(只有北大、清华两所高校能达到20%左右),原本南京大学与江苏省优秀高中进行系统联动招生的探索模式也被限制,严重制约了高校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南京邮电大学认为,与部属高校不同的是,省属高校引进高水平特殊优秀人才依然需要审批,且手续繁琐、周期长,很多海外人才因此“望而却步”,严重降低了省属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在聘用合同的使用上,身份管理的观念没能根本转变,各高校未能普遍发挥聘用合同的使用效能,真正使用合同加强人员管理,签订聘用合同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严重。

    广西: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613日至17日,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严以新带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冯长根,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王志学、胡浩组成调研组,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召开6次座谈会,实地考察了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4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截至2015年年底,广西共有高等学校76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6所、高职高专院校34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十二五”期间,广西高校共培养毕业生87.7万人,年均增幅4.95%2011年—2015年,全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79%,总体平均就业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广西每年召开全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推动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广西2013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2014年全面实施高等教育特色化上水平工程,2015年启动实施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并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系列政策文件。

    目前,广西全区55所公办高校章程已全部核准公布。同时,以章程建设为契机,各高校开展内部规章制度、管理文件清理工作,抓紧制定或修订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建设等重要领域的具体规定,形成以章程为核心,层次清晰、内容规范完整、有效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自治区政府不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多项非行政许可和中央制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研究制定或修订取消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加强督导检查,促进高校规范管理。同时,全区已下放107个学科的教授、副教授评审权,目前广西有6所高校具有教授评审权,12所高校具有副教授评审权。全区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全区现有普通高校专任教师3.97万人,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1%,高学历层次专任教师比例不断提高,尤其是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

    目前,广西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3个增加至6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实现了零的突破。广西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全区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在校生为33.7万人,占总数的32.3%,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同时,对民族医药学、民族艺术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民族特色学科的建设予以扶持。目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文)已通过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评审。

    (文/本刊记者 于浩)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