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文/陈瑞爱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需求边“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和供给边“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以及要素低成本和政策刺激等。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种境况:总需求在逐渐下行,但总供给还在往上走,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但是,这种现象并不代表我国消费能力不足。2014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高档品消费就达到1060亿美元,占了总额的近一半,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和蕴含的消费潜能空间巨大。去年,我国服务业比重已上升到50.5%,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在扩大总需求困难的情况下,解决供需矛盾只能依靠改变供给结构,使供给侧更好地匹配需求侧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应时之举,又是长远抉择。国家早在10年前就开始提出“技术创新”,近几年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已出台了诸多政策,包括助推成果转换方面的政策。但由于科技创新链条中机构、人才、平台、企业、市场链出现脱节,企业自主创新乏力,导致创新成果落不到产业、落不到市场,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体,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创新则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背后,是市场真正成为了选择和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新的增长点都是市场竞争、筛选出来的。目前,由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要避免同质化的产品,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危机,确实能够使实体经济、产业经济有敢于破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勇气,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通过企业创新让科技这个最活跃的生产力走向经济主战场,实现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无缝链接”?我认为,这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解决的难题,至少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是基础。企业创新源于市场需求,企业创新效果要由市场检验,企业创新成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实现效益。因此,企业创新需要有成熟、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和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企业有过硬的创新技术。
良好的市场环境,就是要把创新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加强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补贴和规范管理,促使这些平台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培育新产业的摇篮。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就像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政府应调整目前的补贴方式,分类分行业重点扶持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支撑作用的孵化器,以市场化方式选择专业机构和专业团队负责管理运营。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创客空间与各类孵化器运营机构要紧密合作,加强孵化项目与源头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通过市场筛选培育新动力和新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
良好的政策环境,就是要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为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多渠道的支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科技新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前期投入很大,风险很大,部分企业在初期还处于投入状态,没有多少产值和利润。政府应适当提高加计扣除比例,同时放宽纳入加计扣除项目的类别和标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掌握产品技术话语权;对实现了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创新机构和创新研发企业减免税收,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建立行业标准,以成果转化、转让提高经营效益,以自主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凡是市场导向明确的项目一律由企业牵头,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攻关结合在一起,使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目标一致,协同推进。
过硬的创新技术,就是要企业深入分析市场需要什么要素,消费者需要什么要素,国际竞争需要什么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整合起来,作为创新驱动力,实现产品从低端向中端、高端发展。企业管理者要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思维,以创新引领产业体系的重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全面的创新驱动发展。一是以创新带动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把科技创新、生产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以及产业集聚等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的层次通盘考虑,把更多的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商业技术、现代管理办法整合进产业价值链中,与产业创新同步推进。二是以创新推动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善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以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及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硬件制造、软件与数据服务、生活服务等结合为全产业链系统,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路径的突破。四是以创新提高企业效益与发展质量,提升研发、设计、采购、仓储、物流、营销、服务、融资、技术支持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增值。
第二,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是保障。科技创新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要素,就必须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使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推动我国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我国当前对创新的政策支持较多,但对驱动的政策支持很少。创新发展要尊重规律,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把企业作为主体推向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政府则应当围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构建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的政策体系。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破解技术孤岛困境。优化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结构模式,引导社会创新要素聚集到产业持续创新链条上来。国内外大量实例证明: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的效率与其组织形式显著相关。据统计,因研发组织不善造成的资源大量浪费和机会丧失、损失往往为其研发投入的20%—50%,要想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与效益,必须先优化其结构。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覆盖创新链条全过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困境。发挥金融和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业务,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为企业技术创新融资。
第三,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结合是驱动力。国内消费越来越火,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去国外买电器、小零件?看起来买的是产品,实际上是认可人家的“工匠精神”。比如,德国的药盖子,瓶盖轻轻一撕就开了,不费劲很方便;日本有一种洗碗布,去油的确很容易。一个小细节就体现了工艺和品质。专业、精益求精地为客户提供好产品,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的是态度上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重视技术创新、质量管控和品牌塑造,另外还要重视设计。
创新首先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技术或工艺创新,企业可以实行对价格相对昂贵的稀缺生产要素的替代,这样不仅能降低投入品的价格,有时甚至能打破资源的瓶颈约束,扩大生产能力,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其次,创新能够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新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可以改善企业产品的品质,如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加产品的效用和功能,从而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使顾客得到更多的实惠。国家这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醒国内企业,要更多地通过技术产品创新为市场、消费者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通过创新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市场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企业要适应这种改革的要求,创造出更多新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愿意掏钱买东西。要求企业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培养更多技能过关、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竞争力,特别是提高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能够满足消费者更高的消费要求。
第四,紧紧抓住原始技术创新是核心。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团队力量不足,从企业关键技术的自给率看,多数行业和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大部分设计和制造业需要依靠技术引进,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因此,凡是有条件的企业,都应在其内部形成永久性、日常化、组织化的R&D(研究与开发)机构。有关部门应抓紧做好企业R&D(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认定和评价工作,使它们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要使企业原始创新人才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创新的投资主体、创新的研究开发主体、创新利益的分配主体和创新风险的承担主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技术入股等政策,形成企业原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宽松市场环境。
詹姆斯·穆迪在《第六次浪潮》中指出,正是缘于创新,人类社会才能在不断的变革中前进,迈向一个个新的高峰。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土壤、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成果。“发展不止,创新不止”,新时代、新社会、新目标需要新思想、新科技、新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铺开金光大道,创新驱动正在“满血”发力,让企业创新这台发动机真正释放动力,打造出推动经济发展的“永动机”。
(作者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