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一路风尘仆仆 一路建言献策

——记澳门全国人大代表粤东专题调研

文/陈庆立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9月18日 09:39

    五月的广东,阳光绚丽耀眼,满目葱绿,洋溢着迷人的光彩。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立法会主席贺一诚为团长的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团一行11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志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古小玉,澳门中联办副主任陈斯喜等人陪同下,就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推动粤东经济社会发展赴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专题调研。

    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在潮州市调研。

    “一带一路”借东风畅议潮汕“下南洋”

    20139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利益共同体。同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一带一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经济发展再次站到历史新潮头。

    2016526日上午,代表团前往潮州市凤泉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走访了英乐斯陶瓷和上海明园集团潮州金属质感材料两家公司,随后与潮州市政府举行座谈会。

    看到身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可喜,代表们深有感触,有的提出问题,有的建言献策。代表们提出粤东经济、文化应再次“下南洋”。陆波代表关切地询问潮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及部署。刘艺良代表建议,潮州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粤东核心城市的优势。在回应代表发言时,潮州市委书记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水华指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潮州近年谋划的重大课题。潮州是古时下南洋的重要口岸,未来重新“下南洋”,走好“一带一路”,主要还是靠经济和文化。经济方面,现在东南亚有大批关心家乡的潮籍华侨,但“走进来多、走出去少,未来需要主动走出去”。为此,潮州在东南亚设立了商贸代表处,将产品展厅放到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等地,“以前下南洋是空手去打工,现在是企业家带着产品和技术下南洋。”文化方面,潮州文化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处处可见,我们准备通过组织“潮州节”,将潮州文化形成有规范的节庆活动往东南亚推广,让文化连结更多乡情乡亲。

    韩文公祠忆先贤传统文化展新颜

    26日下午,代表团先后实地考察了韩文公祠、广济桥、牌坊街,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韩文公祠始建于公元999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祠宇,是了解潮州历史文化的珍贵遗迹。当年,韩愈因谏言拒迎佛骨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八个月,韩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兴办教育,驱逐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鳄溪改称韩江。

    代表们认为,应加强潮汕文化保护,着力发掘其内在潜力,造福潮汕人民。高开贤代表感慨道:“韩愈对潮汕文化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潮州的历史因此而独具韵致,潮州的人因此而人才辈出,鳄溪江、笔架山异姓为韩就是韩愈在潮人心中具有崇高威望的最好证明。”李沛霖代表指出,韩文公祠丰富了潮汕文化的底蕴,灌溉的潮汕文化根深叶茂。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加深了我们对潮汕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看到韩文公祠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勤政廉政教育基地,“我很高兴,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到潮州,通过参观学习将韩愈爱国忧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

    从韩文公祠走下来就是广济桥,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风格独特,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建造广济桥的高超技艺赢得代表们的赞叹,大家都为古代潮州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所折服。在牌坊街,代表们对保护完好、至今还发挥作用的骑楼啧啧称赞。代表们感慨道,潮州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显示了其强大的精神内涵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非常宝贵,是民族昌盛的根源所在,值得认真保护和研究,继续传承。

    试验区里话改革华侨文化见情怀

    作别潮州,代表团来到粤东调研的第二站汕头市。27日,代表们冒着烈日,先后调研了广东宜华企业集团公司、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代表们既看到现代化上市公司的运作和试验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又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汕头地方历史文化。

    近年来,汕头市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建设平台,全力打造区域交通航运、科教创新、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四个中心。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被赋予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地位,肩负着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重要使命。

    李沛霖代表认为,汕头必须在“侨”方面做足文章,要以华侨为中心,如华侨试验区“若只有三两个国家参与是不够的,且港澳地区的人亦不等于华侨,一定要向外考虑,让各地华侨愿意回来投资,并带动其他外国朋友参与进来”。何雪卿代表认为,试验区的核心区域面积广,等于填海填出一个澳门大小的地方。目前,空间已具备,方向也正确,但面对多项政策瓶颈问题,任重道远。只要一路攻关,相信前景定会很好。姚鸿明代表认为,试验区是国家交托的任务,让汕头先行先试,通过实践和试验,为国家对外交流发展闯出一条创新路,它的责任重大。希望在“侨”和“文化”两方面多思考、多下功夫,勿变成其他经济特区的翻版。另外,华侨子女希望学习中文,不少外国人因与中国有贸易往来也想学习中文,因此建议汕头可考虑从自身优势着手,为他们学习交流中文搭建平台。白志健主任委员表示,未来自贸区范围将扩大,争取让试验区享受自贸区政策。同时,广东省人大已出台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使华侨回国签注、身份证件提供、投资保护等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他指出,华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一个宝贵财富及重要资源,如何充分调动,仍大有文章可做。

    考察侨批文物馆时,代表们遇到了一个新词:“侨批”。闽南和潮汕地区的方言称“信”为“批”,“侨批”实际上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家书暨汇款凭证。小小的“侨批”,记录了华侨华人侨居外国的生活状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信息,是华侨华人的祖辈亲笔所书,饱含着华侨华人的游子情怀,也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真实历史见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现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

    潮汕地处沿海,先民素有出洋谋生的传统。目前,在约六千万海外华侨华人中,潮汕籍多达一千五百多万人,比重约占四分之一。林笑云代表参观后感受颇深:“我父亲就是华侨,在葡萄牙打拼很辛苦。看到这些(侨批)让我感慨良多,父辈们作为华侨虽侨居海外,但他们始终认为家在中国,赚了钱要寄回家。”

    产业升级谋长远中德合作重人才

    28日早上,代表团来到本次调研行程的最后一站——揭阳市,调研全国首个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的产业基金投资建设营运园区——中德金属生态城。

    中德金属生态城是引进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公司参与规划设计管理,具有德国DNA、全产业链、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走进生态城,颠覆了代表们对金属加工业的传统印象。整个园区如同一个大花园,看不到挺立的烟囱,没有轰鸣的机械噪音和横流的污水,绿树红花在阳光下自由舒展绽放,各个加工车间和实验室窗明几净,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变成园区里的清澈小河汇入榕江。

    贺一诚代表指出,生态城“政府指导、协会主导、企业主体”的经营理念先进,已经在探索中走出一条新路子,相信会有市场。对于政府能否支持协会主导的园区的问题,他认为,若没有政府支持,园区难以生存,但如果全由政府支持,就失去意义,两者之间要摸索出新道路。政府可承担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为土地增值做好配套工作,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为整个园区做好公共配套工作。

    李沛霖代表认同生态城的工作思路及准确定位,提出仍需注意眼光、政策、诚信、人才四个方面。眼光方面,要超前思考问题;政策方面,可考虑实行政府和企业合作股份制,政府占小部分,企业占大部分;诚信方面非常重要,政府各部门、民间企业家要坚守诚信;人才方面,建议提升至国家层面,打造全国性职业教育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

    白志健主任委员认为,德国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强国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例如,同一个牌子和型号的汽车,德国原装进口和在中国大陆组装的性能就不同,说明关键是人才和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的职业技术工人有很高待遇,队伍亦不断培养壮大。故在生态城的建设过程中,在引进德国的管理、技术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移植其人才培养机制,方能维系生态城的长盛不衰。多位代表都认同人才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揭阳把握与德国合作的机会,以抢占先机。

    崔世平代表认为,生态城聘用德国相关技术的退休专家,做法有远见,是生态城长远发展的关键;德国的生产标准高,未来效益也会很高;将人才培养与电商发展两大强项融在一起,这一点亦值得表扬。由于德国人在生产制造方面水平很高,可探讨做仪表监测标准化的产业基地及实验室。学习他人的强项以后,发展就可做大做强。

    揭阳市市长陈东在汇报会上说,揭阳市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拥有金属、服装、制鞋、模具、玉器、医药六大优势产业。揭阳市在做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的同时,大力发展虚拟经济,以“互联网+”助推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例如,打造面向全国的电商免费培训基地,举办中国电商好讲师邀请赛和中国电商人才擂台大赛,推进电商下乡、电商进厂、跨境电商三大工程,支持电商青年人才低成本创建德国特色网店,让德国中小企业零人力资源成本拥有中国跨境网店,等等。

    澳门代表团一行在短短三天半的时间里密集调研了粤东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其中,既有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项目,又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产业;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认同,也有对地方特色潮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代表们不顾车马劳顿,风尘仆仆,一路兴致盎然,一路建言献策。这次调研可谓内容丰满、务实有效。

    调研期间,各位代表认真听取当地政府情况介绍,实地了解经济社会民生情况,加强了与潮汕乡亲的交流和感情,为未来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就继续推动三地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同时,也让澳门代表看到了粤东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和奋发有为、实业兴市的实干精神。

    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在汕头市侨批文物馆调研。

    贺一诚代表对三地“实业兴市”的发展方向表示赞同,认为振兴实业是增加地方税收、解决就业最稳健的办法,也能带动物流、金融和其他服务业共同发展。刘艺良代表在总结时还逐一分析了潮州、汕头、揭阳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即以“实业兴市”为导向,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突出创新驱动,以助推潮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后发赶超。他希望三市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这次调研是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到内地了解情况、依法履职的一项重要活动,代表们的履职热情和务实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参加调研服务的工作人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业斌在陪同代表调研后颇有感慨,他说,“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内地发展,履职认真、热情,建言务实、内行。”“对澳门全国人大代表而言,是调研;对广东而言,则是一次发展的把脉。这种调研方式值得广东省人大学习,亦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立了标杆、树了榜样。”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