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亲们办实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记山东省人大代表张九勋
文/万鲁岱 李义波
张九勋查看旗下公司生态农业基地情况。(作者供图)
张九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自1979年涉足乡镇企业,先后创办了都庆、中食、天久等“农字号”实业集团。他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公益奉献奖、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一、十二届省人大代表。他现在虽然功成名就,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出身农民。用他的话说:“我现在的身份变了,但对农民的感情没有变,为农民办实事,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为农民造福是张九勋的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大动力。为解决农民卖粮难、价格低问题,他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先后做玉米淀粉加工、玉米蛋白粉加工,年产量8万吨,产品覆盖国内市场,淀粉糖和麦芽糊糖在全国销量第一。进入21世纪,他审时度势,带领企业进入国内还无人涉足的具有功能特性的动植物多肽行业,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质量信用AAA出口备案证书,卵蛋白肽、玉米肽、牡蛎肽等多项发明专利。他的企业生产的肽类系列产品占领了5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食品报》誉为“中国食品行业的航空母舰”。近年来,他带领企业将陈集山药研制成山药粉、速冻山药干(片),并开发适宜胃病患者的山药玉米羹、阴虚患者的山药枸杞罐头、老年人食用的高钙山药、少儿食用的富锌山药等高级食品。同时,从山药皮中提取山药多糖和皂苷,从桑葚中提取色素和多糖,从桑葚枝条中提取黄酮和DAJ,将桑葚叶炒制成保健茶,将连翘加工成医药中间体产品,将紫薯、山药加工成功能食品原料等,使农产品大幅增值。
陈集山药品质极佳、药食同源,相传是春秋末期范蠡携西施来定陶居住经商时引种,在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然而,由于无序竞争等原因,山药优质却不优价。为保护种植户利益,勇于担当的张九勋毅然牵头成立了天中陈集山药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品牌战略,统一服务管理,注册了“天智绿叶”产品商标和“西施种子”“苎萝蓣”种子商标,获绿色食品认证标志和产品出口许可证,并与全国17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482个超市建立供销关系,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合作社从供应生产资料到收购产品环节让利于民,且进行二次盈余分配,还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大型恒温库、山药专业市场、山药文化中心,全部实行免费服务。在合作社带动下,看似普普通通的土特产——小小山药,在定陶摇身一变成为“金条”,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6.5万人。合作社被授予“国家级示范社”等称号。
虽获一系列荣誉称号,可张九勋最看重的还是“我给乡亲们带来什么”。这些年,他慷慨解囊,先后拿出180多万元,资助职工子女上大学和困难职工生活等;雅安地震,他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50万元;建镇广场,他捐款190万元;为使本镇敬老院老人经常吃到羊肉,他出资18万元购买90多只山羊送去放养繁殖;县里建立见义勇为基金,他一次捐款10万元;每年为定陶一中捐款10万元;向镇中学捐赠一台价值30余万元的发电机组;捐款22万元给七一村小学建教学楼;出资50万元让村民过好春节。为助村民快速致富又不担风险,张九勋高价租地1500亩建立示范基地,吸纳村民务工。同时,他还注重培养种植大户和经营能人,已有10多个到县外租地种植百亩以上山药大户和20多个山药经销大户,每年每户收入50万至100万元。
张九勋十分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制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依法治国总体要求和改革方向,自觉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代表活动,不论工作多忙,他都积极参加。特别是他根据会议议题,坚持会前联系选民,准确及时地道实情、建真言、献良策,提出了如何关注民生、支持“三农”发展等30余件具有前瞻性、代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不少建议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人大代表建功立业系列活动动员会,张九勋率先向全区人大代表发出倡议书,并当场捐款10万元,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