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侨务法治建设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赴重庆市开展调研情况的报告

文/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赴重庆市调研组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8月22日 08:40

    2016418日至22日,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令狐安率调研组赴重庆市就“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侨务法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在市级有关部门、侨资企业、高校归侨代表人士三场座谈会中加强交流互动。二是开展实地考察,先后参观了重庆大龙网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北极鸥软件有限公司、重庆天量电子技术公司、重庆誉存企业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主要由新侨科技人才创办的高科技公司,以及江北区海归人才创业园和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富力海洋社区“侨之家”。此外,调研组还专门看望了南洋老机工冯炳权先生的遗孀肖正华老人。调研组较充分地了解了侨情,倾听了侨声,达到了预期目的。

    418日至22日,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令狐安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重庆市侨情汇报。摄影/张晓彤

一、重庆市侨情及侨务工作进展情况

    全市归侨侨眷约30万人,有近百个重要侨团,1700余家侨资企业,重庆籍海外侨胞约30万人。重庆市侨情呈现出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侨胞数量增长快,素质比较高,大多分布在高校、医院、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专家、教授、高管等行业骨干较多;归侨侨眷生活状态比较稳定,生活条件相对殷实;海外侨胞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尽心竭力。

    近年来,重庆市侨务工作有较大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侨务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市人大于1998年制定了《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并于2001年、2010年两次进行了修订。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涉及归侨侨眷再就业、培训、子女入学、扶贫救济等社会保障方面的20多个配套规定,以及归侨侨眷身份认定、华侨回国定居、华侨捐赠、侨务信访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市各级侨务部门认真落实《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为“千人计划”专家提供居留、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免税、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服务,努力吸引涉侨企业和海外侨胞专业人士在渝创业发展。2010年以来,市外侨办争取到国务院侨办专项经费150万元,对5个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给予扶持。市各级侨务部门建立健全了归侨侨眷信访渠道、协调处理侨商投诉问题等机制制度。全市在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了53个“侨法宣传角”,通过侨法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知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

    二是充分利用侨务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始终把侨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全市侨务部门采取每年通过组织侨务代表团赴海外招商,协办“华创会”“东盟华商会”,邀请侨商侨界知名人士参加市“渝洽会”“高交会”等方式,引导侨胞参与市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建设。五年来,共签约项目200余个,协议投资额达500亿元人民币,侨资企业成为重庆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目前,市侨务部门已将留学人员及眷属、劳务输出人员等纳入新侨群体,作为侨务工作服务和联系的对象。2008年以来,启动实施“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等,打造了“欧洲”“北美”“印日”“港澳”四条引才专线。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共引进海外人才5000余人,其中7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30人入选重庆市“百人计划”。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市各级侨务部门加强与海外侨社、侨团、侨领的交流互动。积极做好海外侨情调研工作,建立了重点侨团资料库、新华侨华人资料库、高端人才资料库,逐步丰富国外侨务工作网络;组织开展“海外华文媒体重庆采访周”、“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和“寻根之旅”夏(冬)令营等文化艺术活动,增进海外侨胞对祖(籍)国和重庆市的了解,扩大重庆市在海外的知名度;充分利用重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为指导,以重庆市黄浦军校同学会为重要抓手,加强与台湾交流,着力推动“反独促统”工作。

    三是重视解决侨界民生问题。从2014年起,全市将19781231日前回国的老归侨生活补助费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500元,在全国是比较高的。市各级侨务部门加强对侨捐工作的管理和服务,组织实施“金侨助学计划”和“侨爱工程—温暖三峡库区行动”,引导海外侨胞和慈善爱心人士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五年来全市侨务系统累计接受侨捐款物折合人民币近亿元。加大侨务信访工作力度,按照“根据特点、适当照顾”原则,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妥善解决涉侨困难和问题。依托“全市侨商投诉协调工作联系会议”“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等机制,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五年来,全市侨务系统受理侨胞来信来访2000多人(),协调、督促涉侨案件50余件,依法维护了广大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二、问题和建议

    重庆市侨务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涉侨配套法规不够健全,有的归侨权益保障措施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现行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到位;有的执法机构对涉侨法律规定了解掌握不够,为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部分侨情数据不够详实,新侨资源的挖掘、利用、涵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侨务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市级侨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区(县)侨务机构设置不统一、无专职人员等。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华侨权益保护相关立法工作。调研组向重庆市介绍了其他地方侨务立法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和江苏省南京市于2015年率先出台了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初审了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江苏省今年1月出台了保护和促进华侨投资条例,福建、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也在积极推动华侨权益保障、华侨投资保护和促进等方面的立法进程。调研组建议重庆市人大、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华侨出入境、证件使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积累、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和制度,为重庆市更好地开展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立法支持和保障。

    (二)继续充分发挥新侨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建议重庆市更加重视和发挥好新侨资源在建设西部创新中心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不断提升为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科技研发性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优化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后的一条龙服务流程。创新吸引人才和服务人才的方式方法,不断更新、完善侨务人才资源库,为充分发挥重庆的侨务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涉侨部门进一步密切配合做好侨务工作。建议重庆市在以下工作中做出努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五侨”工作机制建设。二是重视加强侨务机构队伍建设,促进全市各级侨务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三是建议通过侨情普查、调查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侨务资源数据库并根据侨情变化及时更新,为有关部门做好华侨户籍、身份信息核实、社保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信息支撑和保障。四是关注侨界民生,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侨务扶贫工作。

    值得重视的是,在侨资企业座谈会和重庆大学归侨人士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包括了解国家和重庆市有关企业管理政策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缺乏对话平台,数据归属权立法不完善,企业办公租金优惠政策落实不够;高校及科研院所海外人才引进政策连续性不够,外籍华人社会保险、租房、信用卡办理困难;因压缩出国计划、海外引进人才因私护照集中统一管理、出国审批必须提前一年提交计划等僵硬管理规定导致高校海外归国科研人员无法及时参加当年接到邀请的各类国际性会议;中国的永久居留证申请办理条件过于苛刻,且在住宿、乘坐交通工具、银行开户等方面,因有关部门缺乏政策配套和信息共享,还存在诸多不便;“千人计划”名单公开导致信息泄露引起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同归侨一齐回国但已入外籍的未成年子女入学、升学以及疫苗接种缺乏明确规定等。

    对于这些问题,调研组根据立法权限和管理分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重庆市给予足够重视,妥善解决。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增强对新侨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或部门的工作力度,及时了解归侨侨眷的所思所想所求,搭建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平台,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凝聚侨心、汇集侨智,把侨务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