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文/尹中卿
3月8日,抚顺特钢公司生产车间。摄影/新华社记者李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最主要任务是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这实际上也是今年3月全国人代会确定的工作重点。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最突出表现就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启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进展,成效初步显现。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稳中有忧、稳中有难”也集中反映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并不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第一,“去产能”上热下凉。中央高度重视去产能工作,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十三五”规划提出,退出煤炭产能8亿吨以上,压减粗钢产能1.4亿吨左右,其中2016年煤炭退出2.5亿吨以上,粗钢压减4500万吨左右。今年上半年,中央已经全面启动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制定出台财税支持、职工安置、环保、质量等8项配套政策,与有关地方政府、有关中央企业分别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下达基础奖补资金276亿元,开展淘汰落后、违法违规项目清理联合执法专项活动。
前6个月,原煤产量同比下降9.7%,粗钢产量下降1.1%,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下降,工业品价格降幅收窄,去产能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整体进展并不快。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去产能存在顾虑,担心自己减别人不减,谁先减谁吃亏。有的地方和企业寄希望于中央财政奖补支持和政策扶持,强调人员多、成本高、负担重等困难,退出意愿降低。受3、4月份钢铁、煤炭价格反弹影响,近来一些停产企业又开始恢复生产,有的甚至出现扩产,不仅增加了去产能的难度,也加大相关产品价格下行压力。
第二,“去库存”陷入两难。事实一再证明,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盲目纵容甚至暗中鼓励房价节节攀升,从长远看是饮鸩止渴的下策。
一些地方将去库存仅仅片面理解为去房地产库存甚至是去商品房库存,不加区别取消限购、限贷政策,个别地方甚至还推出零首付政策。房价上涨预期与宽松的信贷环境推高个人房贷,加上首付贷、众筹等加杠杆购房手段,结果导致所有一线城市和众多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升。
据统计,1月—5月住宅价格上涨14.3%,个别城市上涨近50%,农民工自购房率仅为1.3%。在房地产总体过剩的背景下,城市住房持有结构进一步失衡,房地产泡沫不断积累,金融杠杆和风险进一步加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地王频现甚至催生新的房地产库存。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商用房、工业厂房库存依然如旧。房地产两极分化带来调控政策两难,若调控政策收紧,可能增加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若继续放松,一二线城市房价则可能持续高涨。
另外,去库存涉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农民工市民化、土地制度、公积金制度、房地产税费改革来不及推进,原材料、工业企业产成品、粮食特别是玉米去库存也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第三,“去杠杆”进展缓慢。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地方在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不仅没有去杠杆,反而又大幅度加杠杆。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全社会债务总额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左右,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大资管类产品总量接近60万亿元。今年1月—3月,资管计划的资金已超过30万亿元,达到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29万亿元,同比多增1.23万亿元。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达32.3%,为2010年12月以来最高。
由于担心影响经济增长,影响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杠杆工作在很多方面甚至还没有启动。1月—6月,广义货币M2增加近10万亿元,6月末超过149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7.53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9.75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各类债券累计发行18.3万亿元,同比增加200%以上。
虽然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但资金“脱媒”“脱实”加剧,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背离实体经济需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上升较快,截至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比年初新增近3000亿元,不良率超过2.1%,比年初提高0.16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81%,比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
尽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地区偿债压力加大,隐性债务风险加剧。债券、信托、理财、网贷等违约现象明显增多,股市、债市、汇市、房市和信贷市场的风险易出现跨市场传递,而割裂的金融风险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与现状不匹配,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突出问题。
图/视觉中国
第四,“降成本”步履维艰。今年以来,国务院在降成本上重点推出了减税降费和降低企业负担两大措施,成本压力有所减轻,企业利润降幅收窄,前5个月工业企业每百元收入中成本下降0.22元,利息支出同比下降7.8%。从5月1日开始,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实施进出口环节收费正面清单制度,纳税人税负有所下降。
降低企业负担也打出“组合拳”: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减轻企业制度性交易费用;通过精简“五险一金”,合并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适时适当下调社保费率,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但是,目前降低企业人工成本、财务成本还缺乏有效办法,降低电力价格、物流成本也没有实质性进展。
第五,“补短板”效果不彰。长期以来,在我国总供给结构中依靠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有所改善,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对应,“三农”、基础设施、创新发展、医疗教育、生态环保、脱贫、养老、棚户区改造等都是短板。
今年上半年,迅速启动精准脱贫,着重发力棚户区改造,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大数据重大创新工程等,但远没有达到社会期望。因此,迫切需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水电气路、下一代信息技术、城际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网、海绵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工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田水利、电网、交通、网络通讯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设备更新,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健康、教育、养老、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弥补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是我国经济从根本上克服困难、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目前,许多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不是很理解,对“三去一降一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尊重规律、总体部署、统筹安排,精心谋划、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确保2016年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增强,财政金融风险有所释放,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