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粮棉油去库存:加快建立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文/李礼辉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8月22日 08:46

    20141012日,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粮食收储企业大院内,铲车在翻运粮食。摄影/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要抓住粮食库存过高这一突出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粮食“去库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谈个人的看法。

    随着我国粮棉油生产连续多年丰产丰收,在现行收储政策下,粮棉油库存越来越高。同时,每年花在粮油储备上的财政资金也不少。按2015年度的执行数,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粮油物资储备支出2600.84亿元,其中直接用于粮油储备的支出1406.23亿元;在中央本级支出中,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836.27亿元,其中直接用于粮油储备的支出1233.60亿元(含提前预拨2016年部分政策性粮油补贴支出);在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中,粮食风险基金179.81亿元,“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专项资金31.71亿元,粮油市场调控专项资金30亿元。

    解决粮棉油库存过高及供求失衡矛盾,关键在于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促进种植业由重产量向产量质量并重转变,引导种植结构调整,逐步恢复市场供求平衡,促进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逐步取消粮棉油价格补贴。实现大豆、棉花、玉米等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增加非价格补贴,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生产直接成本,避免农民收入降低,力争实现农民逐步增收。非价格的农业支持补贴应该符合“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下的“绿箱政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培训、病虫害控制、因市场因素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业收入损失补助等。取消价格补贴,也有利于拉平国内外价差,合理调节进口。二是粮棉油去库存。调整库存结构,缩短存库周期,提高库存品质。粮棉油去库存形成的价差亏损,建议分两至三年消化,纳入中央财政的粮油储备支出。去库存腾出的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模,可以转增其他方面的支农信贷。三是在玉米、棉花主产区选择合适区块实行休耕制度。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保养地力,一方面调节市场供求。对休耕农户参照正常年景净收益给予一定补贴,合理保证农民收益,同时利用航拍和实地监察等手段落实休耕,防止作弊。

    粮棉油去库存有利于大局,有利于长远,短期内也要采取应对措施,缓解矛盾。一是近期可主要运用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适当限制粮棉油进口,包括加强粮棉油进口配额管理,控制自动进口许可证发放节奏,加大打击粮棉油走私力度,严格进行进口检疫检测。二是支持扩大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对玉米转化加工企业、超期超标玉米和镉超标稻谷生产乙醇、北粮南调等给予适当补贴。三是密切关注我国粮棉油去库存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努力避免国际市场的冲击,努力保持国内市场的平稳。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是集中科技力量,增加投入,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打造像美国杜邦、孟山都那样的一流种子公司,研发适合中国耕作环境和市场需求的良种,主导本国的种子市场。二是保持必要的储备粮油数量,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油总量控制在年消费量的30%左右,并确保高质量,按期新陈置换。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