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吃饭的学问

文/刘绪义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8月19日 09:19

    吃饭有学问?这里的吃饭不是指那种宴请吃喝,而是平常的吃饭,其中蕴藏着大学问。

    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年轻时喜欢睡懒觉,这在曾国藩看来是孺子不可教也。曾国藩为了改变他,便立下一条规矩,他要和身边的幕僚一起同时吃饭。而曾国藩有早起的习惯,有一天,曾国藩一帮人都坐在桌旁准备开餐了,一看,李鸿章没有来,于是打发人去叫他。

    这一天早上,李鸿章实在想睡一个懒觉,他便跟那人说,你去告诉大帅,我今天生病了,就不吃早饭了。

    谁知,曾国藩一听,把筷子一放,对身边人说:少荃(李鸿章的字)不来,我们大家都不吃啊。

    这还了得,那人马上跑去告诉李鸿章。李鸿章一听,知道老师生气了,吓得马上爬起来。

    他来到大厅刚一坐下,曾国藩就站了起来,用手敲了敲桌子,说了句话:“少荃,在我这里,就一个诚字。”说完,拂袖而去。从此以后,李鸿章不敢睡懒觉。

    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和他身边人说:“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多亏了我老师当年在营中教我早起。”他回忆道:

    “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点不笑,以五个指头作耙,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让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布苦了。”

    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足以看出吃饭中大有学问。曾国藩不放过任何机会,要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传递给身边人,去影响他们。而餐桌上这种场合,距离近,感情亲,你说什么,大家都乐于接受,真是李鸿章所说“受化于无形焉”:“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虽寻常赠遗之物,使幕府皆得见之,且询其意。是时,或言辞,或言受,或言辞少而受多,或言辞多而受少,或取乎此,或取乎彼。众人言毕,老翁皆无所取而独抒己见,果胜于众。然后,心悦诚服,受化于无形焉。”

    上马杀贼,下马讲学,是曾国藩带湘军的一大经验;饭桌边讲课,又是曾国藩的一大“发明”。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看重吃饭,民以食为天,官场更不例外。

    唐人崔元翰的《判曹食堂壁记》记载,唐太宗“克定天下,方勤于治”,决定延长每天朝会的时间,为了不让参会的官员饿肚子,就“聊备薄菲”,由朝廷提供一顿免费的“工作早餐”。不久,唐太宗又将其推广到京师其他官署和各级地方政府,成为定制。晚唐蔡词立在《虔州孔目院食堂记》里称,“京百司至于天下郡府,有曹署者,则有公厨。”

    柳宗元更是将这一做法提升到政教的高度,其要点有三。一是让平时各坐各的厅廨、各办各的公事之大大小小的官员,借助会餐食堂,获得一个和睦融洽的氛围:“礼仪笑语,讲义往复。”在吃饭时无须正儿八经,有利于官场人际关系的改善,把工作做好。二是增进各相关部门的联络,促进信息互通。唐代官场术语叫“联事者”。有了食堂,“凡联事者,因于会食,遂以议政,比其同异,齐其疾徐。”三是创造了一个集思广益的群言堂:“事有疑,狱有冤,化未洽,弊未去,有善未彰,有恶未除,皆得以议之。”总之,“食堂之作,不专在饮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

    吃饭的学问如此,对于现代人的启示也是明摆着的。

    钱钟书有一散文名篇,题目就叫《吃饭》。他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可见,吃饭不仅仅只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陈云在延安时期作报告,批评有人铺张浪费,提出了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要求不仅要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用馒头擦干盘子上的油,做到能照见自己的脸,这可能就是最早提出的“光盘行动”。从此,“吃饭照镜子”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在老干部中形成传统,这也成了延安精神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敢于直言的彭德怀更是批评:“大吃大喝,吃掉的是党的威信。”可见,吃饭的学问看起来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却又是事关身心健康的大事,政治教化的大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知名学者)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