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汪铁民
应该说,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不仅是一次法律实施情况的“回头看”,同时,也是对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所作的一次全面“会诊”。特别是在“七五”普法全面铺开之际,此次执法检查对于重塑国人的食品安全法治意识,营造全民依法共治的社会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工作计划,此次执法检查工作流程包括六个环节:确定执法检查内容和重点,开展实地检查,报告执法检查情况,审议和专题询问,整改,报告整改落实情况。到目前为此,实地检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已形成了执法检查报告,拟提交即将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
由于此次执法检查共实地检查了10个省区市,同时还委托21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进行自查,检查范围基本涵盖了涉及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以及近年来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食品领域,因此,这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食品安全热。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是一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工作总动员。
轻车简从,深入实际,是此次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的一大亮点。据了解,各执法检查组每到一处,都是坚持下到市县乡村,深入到乡镇食品监管机构以及最基层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生产、加工、质检、流通、消费等食品安全的“全链条”进行深入执法检查。检查中,检查组还采取了明察暗访和不打招呼随机选点、随机检查、随机抽样、当场送检等方式,更加真实地了解情况。比如到菜市场对正在出售的蔬菜、肉类等随机抽样,当场送检验室看结果,深入了解食品安全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也在场参与,增加群众对检查的信任感,体现了执法检查的深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德江委员长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在执法检查期间,他深入田间地头、农贸市场、企业车间、饭店后厨,详细了解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主持召开座谈会,与政府负责人、企业代表、种养殖大户、餐饮从业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关于推动法律贯彻落实、促进法律制度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是此次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的又一大亮点。真正意义上的执法检查应该是始于发现问题,止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仅仅是前提,推动问题解决,才是最终目的。为此,围绕食品安全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法律宣传贯彻实施还不到位和不深入、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监管体制机制还需要继续完善、食品安全的源头管理依然薄弱、食品安全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监管执法力量不足、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不足和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以及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配套立法等方面的问题,执法检查组一一对症下药,提出了针对性和可行性很强的建议。
从目前的情况看,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虽然只是完成了实地检查阶段的工作,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还将听取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并结合听取审议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但是,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展示出的铁腕治乱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为改进工作所付出的种种努力,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收获了信心。
通过此次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我们必须达成这样的共识:我们虽然有了一部“史上最严”的法律,但从纸面上的最严厉到现实生活中的最安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食品安全问题属于疑难顽症,远非药到病除那么简单。因此,仅靠一两次执法检查来解决这类问题,是不现实的。有的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有的问题解决以后还会“复发”。所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立法、监督几个方面频频出手,为我们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只要我们共同参与,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一定会使食品安全环境得到根本好转,也一定会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