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人大:会前备课事先介入防重大事项决定虚化
龙口市人大常委会在工作中发现,县级人代会一般都是两至三天,深层次问题无法在会上充分研究讨论,政府、计划、财政等报告基本上是会前怎样定的就怎样通过,会议讨论成了“马后炮”,导致了会议决定重大事项的虚化。
怎么办?龙口市人大常委会经过研究,开始把功夫下在了会前。首先是日常及时汇集社情民意,依托连续多年开展的“双联双向沟通”活动,在全市构建起了近800名代表、8000多名选民参与的“民情绿色通道”。各级代表一级联系一级,每名代表至少联系10名以上选民,每月联系一次,每季度当面交流一次,及时沟通情况,汇集信息上报给每月的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研究,保证了常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民意。
同时,龙口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主动姿态,在日常民情速递的基础上,提前将汇聚民意的民生事项融入全市“大盘子”。每年11月份,常委会各主任分片再搞一次集中联系代表活动,征集代表对下年市里工作安排的意见,将一些反映比较集中的意见和建议,梳理汇总形成《民情参阅》,报市委、转政府作工作参考,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列入下年度工作计划。这样,民意民愿提前进了各项经济、财政的全市“大盘子”。
另外,龙口市人大常委会还强化会前预审报告,确保常委会主导意见能够充分体现。对人代会前市政府形成的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市人大常委会各主任牵头分片召集各级代表征求意见,重点审查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是否统筹兼顾、是否符合民意。在此基础上,再分头召集经济、农村、法律、教科文卫等领域各若干名代表,召开专题会议座谈研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后形成修改意见,转交市政府。这样,虽然人代会会议时间短,但代表们提前已经预审了报告,且相关意见和建议也已经被政府采纳并融入了报告,既符合法定程序,也保证了会议决定重大事项务实、不虚化。
龙口市人大常委会还在做细做实监督工作上下功夫,解决县级人大的工作力量与承担的职责不相吻合、人手和人才不足给全面有效履职带来的困难。每项监督工作开展前,都专门组织全体机关干部、相关议事组的常委、镇街人大主任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请涉及部门负责人、法制办负责人、专业法律人士集中讲法。学后集中研讨,从全方位的法律要求,到龙口的现实情况,找出法律实施中的“短板”,弄清政府应该做什么,部门应该干什么,社会单位应该怎样做,真正学懂弄透,使参与监督的人员短期内由外行成为内行,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信心十足地开展监督工作。
龙口市人大常委会还拓展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开展调研的时间一般在两个月以上,覆盖范围纵向涵盖市镇村各个层面,横向对比周边县市区或其他先进地区。调研方式是多法并联:既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相关领域专家,又实行随机抽查现场、暗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相关镇街配合联动,同步开展调研,了解法律实施中的真实情况,直到把要调研的内容全部弄清弄实为止。这种认真、较真的调研,使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深度、有力度、有操作性,政府及被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心服口服。
审议意见转交后,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就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整改情况再进行跟踪调研和督导。3至4个月后,常委会会议再次听取市政府整改落实情况的汇报,并进行评议打分。满意率不到60%的,责令其继续整改,并在两个月后向主任会议作出汇报,直到问题基本解决为止。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对每项监督工作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全部实施了跟踪监督,逐一追踪整改落实情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龙口市人大常委会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实情,强化了同镇级人大的日常联系。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每人分工联系2到3处镇街人大,参加镇街人大组织的各项会议活动,及时沟通交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镇人大工作的指导意见》,从镇街人大主席(主任)的定位、镇主席团的职责到日常各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镇代表的作用等作出若干规定,使镇街人大明确依法履职的范围和任务。
同时,加强对镇街人大的工作指导和规范。龙口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门编写了镇街人大工作手册,制定了镇街人大工作规范化细则,对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规范性要求,使镇街人大工作有规可循,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市人大常委会对照办法细则,半年组织一次检查评比,年终进行集中观摩、考核,促进了镇街人大日常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文/王启明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