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吕梁人大:联手新闻媒体令监督风生水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6月22日 09:12

    “现在不少地方不光空气和水有问题,就连土壤也受到一定的污染。这次监督采访的重点放在企业违法问题上有局限性。新修订的环保法赋予县级政府不少监督管理责任,应该加上对他们履责情况的采访。”吕梁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李兵兵提出自己的意见。

    李主任的话音刚落,吕梁日报社副总编辑刘鹏就说:“采访对象的选择很重要,违法行为就应该曝光,要通过监督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追踪报道整改情况时,人大应该将监察部门吸收进来,与行政监察也结合起来。建议平时多组织暗访,将搜集到的问题素材集中报道。”

    510日,在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召集的2016年“吕梁环保行”活动方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人士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拟定“聚焦环保问题、助力绿色发展”为今年的活动主题,将6个县(市)13个环保违法问题的整改作为监督重点。

    2004年吕梁撤地设市以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都组织开展“吕梁环保行”活动,市直主要新闻媒体宣传环保法律政策和先进典型,批评、曝光违法行为,促进了不少环保热点问题的解决。

    十几年来,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将人大监督与新闻监督相结合,为各项事业鼓与呼,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传为佳话。

    2015年,吕梁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以副主任郭颖为组长的督查组,对市政府开展的夏汾高速沿线消除刺激性气味专项整治项目实施跟踪监督。4月份,常委会主任刘明勇要求督查组抽调吕梁日报社、吕梁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自带介绍信、自行食宿,与市环保局执法人员一道,到沿线企业进行突然性现场检查、现场采访,将存在的问题向当地政府反馈,并就整治情况采访分管副县(市)长。

    420日至24日的暗访,在汾阳市、文水县和交城县产生波澜:企业负责人没有见过不用当地干部陪同的检查采访,政府负责人突然得到问题反馈,深感担子加重,工作上只能加强,不能松劲。

    201565日,这一天是世界环境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跟踪监督会议,听取汇报并观看暗访专题片,引起市、县两级政府进一步重视。通过加大整治力度,沿线15户企业的66个环境问题基本解决,违法土小企业遭到彻底清除,催生了企业转型与提档升级,提高了集中供热能力,市环境监测站对三区域整改后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沿线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等日平均浓度明显下降。

    然而,这次“除味”行动的“总指挥”刘明勇还是放心不下,生怕出现污染反弹。1026日至30日,吕梁市人大常委会督查组又组织了记者对上述三县(市)暗访,发现污染情况确实得到了有效遏制。

    有一年的12月下旬,市集中供热中心城北热源场所供的318万平方米区域出现停热,受冷居民达数万人。城北停热的原因是什么?何时才能正常供热?应及时给广大采暖用户明确回应。25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例会,不少组成人员提出这一问题。常委会主任临时召集主任碰头会,安排城建环保工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实地视察,新闻单位跟进报道。

    随后,8名市人大代表很快进入城北热源场,吕梁日报和吕梁电视台迅疾展开现场报道,市城建局和供热中心的领导高度重视人大监督,面对新闻媒体一一回答代表的询问,使居民们知晓了新投入使用的热源场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视察当日,供热主管部门连夜制订新的维修方案,施工不止。7天紧张工作后供热恢复正常。感激的电话纷纷打至市人大机关。市民李俊德带着感情说:“我是裹着被子看电视上人大代表关心供热报道的,咱们的人大是关注民生的人大,这样的代表真正代表人民。”

    吕梁市区居民享受管道煤气带来的环保与便捷十多年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年秋季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每到做饭时间,煤气灶上的气体不死不活烧一锅水,比平时多出好长时间,有时快到下午上班时间,一顿饭还没做好。

    于是,居民有检查自家煤气灶具的,有查看管道是否堵塞的,有互相打听消息的,煤气用户们乱成一团。后来才知道,是总管道上的煤气压力小,不能满足用气需求。这一问题引起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于是,市人大城建环保工委联合新闻记者到东义煤气化公司了解原因,并请该公司的一名副总经理接受采访。

    原来,该公司煤气生产能力已不能适应用户的持续增加。尽管公司采取措施,将晚上生产的煤气储存入罐,应对煤气使用高峰,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人大的监督和媒体的曝光,使市民及时知情,公司压力陡然增大。该公司痛下决心,加大投资,改进生产,终于达到了理想效果。管道里的煤气足了,居民的心气也顺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说:“这是抓住民生小问题,解决民心大问题。”

    吕梁市人大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人大监督与新闻监督相结合,是顺应民声、增强实效的好方式,令人大监督风生水起。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