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淄川区:寻找破解人大工作难题的“金钥匙”

文/王超 王光辉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6月03日 08:59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乡两级人大处于国家政权结构的底端,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处于联系群众的最前沿,对国家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县乡人大职能作用,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人大工作运行机制,如何形成县乡人大工作整体合力,站在区县人大常委会的角度,应该做些什么?

    淄博市淄川区人大常委会一直在寻找破解这一系列难题的“金钥匙”。2014917日,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县乡人大工作研讨会上,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学锋代表淄川区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发言,引起与会人员的关注。张学锋说:“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和主体,我们抓住代表工作这个‘牛鼻子’,以‘双联’活动为突破口倒逼区镇两级人大加强联系交流,共同引导组织代表积极履职,建立常委会与代表和代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长效机制,带动了区镇人大工作的整体推进。”

    在探索中起步

    “怎样才能形成区镇人大工作合力?怎样才能提高代表履职积极性?”带着这些疑问,20133月,淄川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四个调研组,由主任会议成员带队,先后深入甘肃、浙江地市县人大参观学习。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实际问题,表面看是组织制度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因为没有充分地把代表作用发挥出来。基于此,结合淄川实际,区人大常委会以“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为切入点,于20137月,正式启动“回选区、知民情、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设1个区主题实践活动办公室、14个镇民情联络站、114个村代表活动室,对代表联系选民、接待群众和建议办理等进行量化,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确定“六个一”规定动作,即每月走访一次选民,每季度公开接待一次群众,每季度参加一次代表活动,每年提出一条建议,每人确定一个帮扶对象,每届向选民作一次述职。

    随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人大的社会公信力也得以明显提高。辖区西河镇的龙湾峪村风景秀丽,但地理位置偏僻,地处西河、龙泉两个镇的交界处,多少年来村民都是沿着一条土路步行半天到西河或龙泉的湖南路上搭乘公共汽车。2014年3月17日是代表公开接待日,村民刘会娟把行路难问题反映到西河镇民情联络站,镇人大以代表建议的形式上报区人大常委会。区人大常委会受理后,转交区政府办理,并重点监督交通部门、有关镇村建议办理情况,现场协调解决道路修建工作。2014年,多方筹集资金100万元,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修建起长2200、宽5的水泥路,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题,为龙湾峪村后续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市委的充分肯定,获得了淄川区2013年度最佳工作创新奖特别奖,并被确定为淄博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选动作。2014523日,淄博市委在淄川区召开现场会,正式把“回选区、知民情、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整合到“双联”活动中,在全市推广。

    在规范中提升

    乡镇人大是人大制度体系最基础的一环,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淄川区人大常委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把“回选区、知民情、促发展”活动整合到“双联”活动中,一手抓阵地建设,一手抓规范化建设。

    从加强阵地建设入手,淄川区委成立“双联”活动领导小组,在区人大常委会设立办公室,负责整个活动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固定与46名区人大代表保持联系,联系内容规范为“五个一”:每季度联系一次代表,每年为代表办一件实事,每年领衔提出一条议案或建议,每年提交一篇调研报告,每年推荐代表列席一次常委会会议或参加一次执法检查、专题视察。

    为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化,淄川区在每个镇(街道)都建立了人大代表民情联络站。作为人大代表接待群众的场所、学习培训的阵地、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民情联络站实现“三个统一”的模式管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接待时间,统一管理模式。每周三为公开接待日,实行“1+1+1工作模式,由1名人大代表、1名区人大机关工作人员、1名镇人大工作人员共同接待群众。

昆仑镇民情联络站开展议题式接待群众活动。(作者供图)

    为实现代表联系选民常态化,淄川区在每个村居都建立了民情联络点。作为代表向选民述职的场所、开展活动的阵地、与群众联系交流的桥梁,民情联络点每季度公开接待一次群众,实行“2+1+1工作模式,由至少2名人大代表、1名区人大机关工作人员、1名镇人大工作人员轮流公开接待群众。闭会期间区镇两级人大协同配合,代表和群众利用三级工作网络,到民情联络站点开展双向互动。

    在完善三级网络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淄川区还在软实力上下功夫。首先,规范代表履职档案。明确代表走访、接待、调研、述职等内容,年底统一进行评估,作为评先树优、连选连任的重要依据。其次,规范建议办理。代表收集群众意见,提出代表建议,由镇人大统一梳理汇总,建立镇、区两级政府分类办理机制,3个月内将办理结果反馈给代表和群众。第三,实行“互联网+双联”模式。投资55万元开发“淄川人大在线”移动办公平台,把常委会组成人员、区镇人大工作人员、民情联络点召集人共155人纳入手机平台,实现了日常联系零距离。第四,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对基层人大、民情联络站、民情联络点进行动态考评,每月一次例会,每季度一次推进会,现场观摩、现场打分、现场排位。

    人大的积极作为,引起区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年底,淄川区委为区人大新增编制5人,批准成立预算和人事代表两个工作委员会以及法制(内务司法)、财政经济、教科文卫、城建环保、农业农村五个专门委员会。为镇(办)配备了人大主席、副主席和专职工作人员,落实镇人大副主席正科级待遇。按照每名区人大代表每年2000元活动经费的标准,将活动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财政增长同步递增。

    在创新中发展

    行动最有说服力,实践最能出真知。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在“双联”工作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内涵,使代表提出的建议不仅与中心工作同向、符合群众的需求,并且能件件落到实处。

    如何把人大代表接待选民与群众信访事项区别开来,最大限度反映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在经过多方探索后,开展了议题式公开接待群众活动。先由群众提出问题,代表做好深入调研,再由区、镇人大工作人员分别围绕党委工作大局把脉问诊,通过四方一起研究确定接待议题,确保议题与中心工作同心同向,是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议题确定后,由区里统一规范公示格式和内容,将接待群众的时间、地点、议题及代表名单提前三天在辖区显要位置公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提出问题。

    “议题式公开接待群众活动打破了人大代表的层级限制,把上级人大代表政策把握能力和下级人大代表掌握社情民意的优势充分结合,通过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协同接待群众,帮助解决镇村重大事项。”张学锋说。

    为充分发挥代表的专长、专业优势,区人大常委会在代表活动过程中,将年度工作要点细分为26个大项,为每名代表印发一张“明白纸”,让代表自主选择参与执法检查、视察、调研、询问等活动,使代表履职更加积极主动,常委会的各项决策更加接地气、顺民意。

    淄川区通过“四次见面、两次测评、两次票决”六步工作法,实现了建议办理从答复型向落实型的转变。人代会召开前一个月,以各镇民情联络站为主要阵地,人大代表、区人大机关工作人员、镇人大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互动,面对面沟通,研究确定建议的方向和内容;人代会上,代表提出建议后,安排专人将建议按地域和行业分类,人大常委会主任与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会商后,通过召开主任会议的形式,分镇确定12个建议作为重点建议,由5名主任会议成员分工挂牌督办;承办单位拟订初步办理方案后,与代表见面,征求代表对办理方案的意见,进行第一次测评;办理过程中,常委会采取专题视察、听取书面汇报、调查走访、执法检查等方式,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代表与承办单位交流商讨,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第二次测评;承办单位办理终结后逐个面复代表,进行第一次满意度票决;常委会专题听取区政府建议办理工作情况汇报,进行第二次票决,票决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据统计,随着“双联”活动的扎实推进,淄川区的近千名人大代表深入选区走访选民,走进民情联络站接待群众。“通过活动,使党的领导和群众工作通过人大代表这个纽带充分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激发了基层人大的活力,区镇人大工作得到整体有效推进。”张学锋说。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