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中国普法再启航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5月30日 09:04

从“一五”普法开始,声势浩大的全民普法工程已在华夏大地持续走过30年。30年来,我国普法工作成效显著,全民法律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社会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而今,中国普法再次启航。

2016年4月2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以143票赞成、1票反对、4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这意味着“七五”普法大幕正式开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七五”普法决议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与以往不同的是,“七五”普法决议首次提出以“法治”代替“法制”。从“制”到“治”,这一字的变化蕴含着深刻内涵,要求普法工作不仅是引导大家学法守法,更是要突出“有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理念,进而逐步提高大家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氛围。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被普遍认可的治国理政最佳方式。当下,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得多。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法治力量作为保障。当然,即便没有压力和挑战,我们要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亦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地方的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还不高,人们解决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来摆平;不少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崇拜权力,轻蔑法律,导致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由此而论,一些领导干部愿不愿意、会不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则又是摆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形之下,坚持不懈地推行全民普法,尤其是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处理问题,意义重大。新的五年规划,新的普法征程,让我们期待“七五”普法取得更大的实效与成就。

(文/本刊记者 李小健)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