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普法三十年 硕果满枝头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5月30日 09:06

    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从1986年开始,我国已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普法规划。从“一五”到“六五”,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普法工作。连续30年持之以恒的普法努力,使得我国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得到了逐步提高,法治精神逐渐深入人心。

    “六五”普法成效显著

    五年前的20114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2016425日上午,受国务院委托,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六五”普法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监督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普法工作者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每次“五年普法”中,坚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均是全民普法工作的首要任务。“六五”普法期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全国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各地各部门通过举办宪法学习报告会、讲座、知识竞赛和宪法进家庭等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124日被确定为国家宪法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司法部等每年联合举办座谈会、报告会,教育部、司法部在全国40万所中小学开展“晨读宪法”活动。各地还把宪法学习纳入党员干部法治培训必修课,推动宪法学习不断深入。

    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利用各项法律颁布实施日等时间节点,设立相关法律的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各个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宣传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学习宣传新颁布、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注重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引导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

    一直以来,我国在强调全民普法的过程中,着重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和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如今,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把法治纳入干部录用和晋职培训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教育部会同司法部等部门研究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地积极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教材、课时、师资、经费,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全国共建立基地3万多个,96.5%以上的中小学配备了法治辅导员。

    为深入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0个市(地、州、盟)、2670个县(市、区、旗)全面开展法治创建活动,一些部门行业开展“文明执法示范窗口”“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司法部、民政部5年共表彰1159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目前,“法律六进”已成为全民普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有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向面上拓展、向基层延伸,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各地各部门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馆、社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文化元素融入人民日常生活,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理念、制度、方式方法和阵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新要求,既重视法律知识宣传普及,又注重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突出培育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培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进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结合典型案例和热点问题开展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国普法办开通了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各地各部门创办普法网站3700多个,普法官方微博、微信2600多个,有效拓展了普法广度和深度。

    吴爱英评价说,五年来,“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深入宣传,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深化,法治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阳淞委员表示,从执行的结果看,“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总的是好的,国家的法治建设和全社会的法制意识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这充分证明,各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应当继续完善,更加全面有效地予以实行。

    “普法”三十年

    以“五年规划”的形式开展全民普法教育,这是我国法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十年动乱”之后,我国重新注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邓小平指出,“还是要讲法制,讲法制靠得住些”“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之后,我国加快了立法步伐,一大批新的法律、法规密集出台。但是,法律制定了,要发挥作用,必须让广大群众遵守并运用。这时,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既要加快立法,又要严格执法,还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很快,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成为各方面的共识。

    1985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由此,我国于1986年开始在亿万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常识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到1990年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规划所确定的任务。据统计,截至1990年年底,全国7.5亿多普法对象中(占全国总人数的70%),有7亿多人参加了普法学习,占普法对象总数的93%

    此后至今,五年一轮的普法规划陆续出台,从未间断。19911995年的“二五”普法,明确了以宪法为核心,以行政诉讼法、义务教育法等专业法为重点的学法内容,延续“一五”时期强调的法律常识普及。19962000年的“三五”普法,重在普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运用法律调节各种经济关系的本领,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创造条件。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后,20012005年的“四五”普法强调,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同时努力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的轨道。20062010年的“五五”普法,再次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并首次把农民工纳入普法对象,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民包括外出务工人员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20112015年的“六五”普法,提出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为保障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正是从“一五”到“六五”普法的坚持,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才有了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法治观念才有了进一步增强,社会法治化水平才有了明显提高。

    也正是“五年普法”一点一滴的积累,让广大人民群众从“要我学法”转向“我要学法”。大家不仅主动地了解法律,学习法律,还越来越多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搁在以往,遇到矛盾和纠纷,若争执和调解不下,到法院打官司是不得已而为之,“民告官”更是想都不敢想。如今,通过到法院打官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各级法院受理的案件从“一五”普法期间的几十万件猛增到2015年的1951.1万件。

    法治观念的增强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催动着理念的变革。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201642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透过“七五”普法规划和决议可以看出,我国首次提出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明确用“法治”替代了“法制”。

    这一字之差,有何深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回答称,从依据上说,这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制度和我们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这个总要求的变化。“制,指具体的法律制度。治,外延更加宽泛,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法律制度,也包括治理。所以,我们的法治宣传教育也要适应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内涵的要求。”

    社会评论称,从“法制”到“法治”,不仅是法治理念的变化,更显示出“依法治国”在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文/本刊记者 李小健)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