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慢性病防治为突破口,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
文/全国人大代表 顾晋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三甲医院门诊中,半数以上病人是慢性病患者,其中又有一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只需开药维持常规治疗。因此,以慢性病防治为突破口,转变人民群众就医观念,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逐步化解城市大医院“战时状态”和群众“看病难”的这对矛盾。
首先,要严格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要求,着力解决城市公立医院“办什么、办在哪、办多少、办多大”的问题,制定慢性病的分级诊疗规范,包括各类医疗机构的诊治范围、程序、标准,细化慢性病目录及临床路径、转诊程序等,明确慢性病在基层首诊,并开通双向转诊的快捷通道。
其次,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做好社区医院和城市大医院慢性病医保用药目录的对接,调整医疗服务分级收费价格,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患者数量等预付方式取代按项目的后付方式;将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相互衔接。进一步提高医保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尤其是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医报销比例,引导慢性病患者合理就诊。
第三,着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在城市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通过大医院派驻全科医生到社区,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轮训、进修培养等多种方式,尽快培养一批对慢性病具有预防和诊治能力的基层医务人员,全面提升社区医院对慢性病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就诊转诊情况、疾病评价实行信息化管理,患者的信息实现在上下级医院之间共享与共用,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让慢性病患者放心、安心到社区医院就诊。
第四,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尤其是把多点执业与慢性病分级诊治机制有机衔接。引导大医院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并保障社区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调动医务人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