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王光国:当代表就要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5月30日 09:39

201131日,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洋芋河峡谷,王光国正在对参与修路的村民们讲话。图/视觉中国

    不同于尚未被春天唤醒的北京,4月初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然一片盎然春意:阳光热烈,桃红柳绿,清澈的清江河轻轻地哼唱着歌儿向前奔流。恩施州位于武陵山区,远远近近的都是山。在这些石头山上,植物们顽强地从石缝中提拔身姿,用翠绿色的叶子朝轻风招手。王光国的家就在这连绵的大山深处。

    王光国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是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他怕山路难走,特地到村口迎接记者一行。店子坪村的主干道由水泥铺设而成,如一条长蛇般一圈又一圈地盘在山腰上。这里山路险峻,坡陡弯急,行走其中,一边靠着高山,一边抵着裸露的石壁,探出头去,就能看到山底被石子铺盖的洋芋河。经过“山路十八弯”,我们的车子好不容易到达了位于半山腰的村委会,看着弯弯转转的山路,王光国感慨地说:“我们用了十多年才把这条路修成!”

    王光国爱笑,说起话来喜欢打手势,聊起村里的事情更是滔滔不绝。四十五岁的王光国眼睛炯炯有神,黑发中夹杂着丝丝银发,眼角边被他的笑容扯出了细细的皱纹。“以前头发黑亮黑亮的,这两年事情太多,竟然也长起了白头发!”王光国笑称。

    记者随他边走边聊,每每遇到村民,他总会热情地用家乡话向村民问东问西,还会跟他们讲讲这次全国人代会上自己的收获。在村民们眼中,王光国为百姓们做了无数件实事、好事,他讲原则、大公无私、做事坚定、性格“霸气”,是个值得敬佩和信任的人,村里的人都亲切地叫他“王书记”。

    “我要兑现承诺,把路修成!”

    “这路修不成。”这是包括王光国在内的村民们对修路这件事的最初看法。

    以前,想要进出店子坪村,人们只能走一条半米宽的古盐路。村民们世世代代背着篮子、拄着拐杖从这些陡峭的石梯走下山去,走过架在湍急的洋芋河上的古石桥,再爬上对面的山,才能走向外面的世界,不但艰辛,更是危险重重。从王光国记事起,村里就有6人被悬崖夺去了生命。

    交通闭塞导致店子坪村愈加贫困。“没修路前,我们想卖头猪都得六七个人‘抬轿子’才能把猪运出去。”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别说搞经济了,连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能修成一条路,从大山深处走出去,是村民们多少年来的梦想和愿望。2002年村支书换届选举时,王光国向大家承诺,要给店子坪村修一条新路!

    起初,想要修成一条路只能靠乡亲们捐资出力,但是支持并愿意跟随王光国修路的人寥寥。村民们认为修路的工程量太大,“老一辈都没做成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做成,更何况村里就只剩老人、小孩了!”村民刘太贵更是与王光国公开叫板:“这路要修成我把姓都改了!”

    “这路一定得修!十年修不好就修二十年,我这代修不好就下一代接着修!”在困难面前,王光国没有气馁,他带头捐出了自家卖猪的几千块钱,并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他们的想法,说明修路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动员。渐渐地,村民们被王光国修路的决心和坚持所感动,有的捐出自家的土鸡蛋和土豆,有的把卖手编背篓的钱拿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来。

    由于没钱租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王光国只能带着村民们用铁锹、锤头等工具一点一点地“啃”出一条路。大家累了就背靠青山吹吹凉风,饿了就吃些煮鸡蛋和烤土豆,稍作休息后继续修路。20073月的一天,路修到了一处悬崖,眼看第一段路就要修好了,大家都十分欢欣鼓舞。然而,就在王光国给大家开会的间隙,已经垒起的20长的驳岸连带着之前修好的路段轰然垮塌,石块裹挟着泥土翻滚滑入河谷底部,顺着湍急的河水流向远方。看到这一幕,在场的村民们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这对王光国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片刻慌乱之后,他又恢复了镇定,鼓励大家:“不要难过,没有人出事就是最大的幸运!只要人心是齐的,以后可以再来!”然而,这次事故之后,负面声音在店子坪村席卷开来,反对修路的人说:“他们修不好路了,彻底垮了。”往日参与修路的村民纷纷退出了施工队伍,施工不得不被叫停。

    经过半年的思考与筹划,王光国再次启动修路工程,不过,这次愿意跟随他的只有3位村民。为重燃大家的修路热情,王光国立下誓言:“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工地上,我绝对奉陪到底!”那是修路中最艰难的时光,不仅修路的人少,连打炮眼的钱都凑不齐。王光国经常徒步到乡上、县上各处筹钱,他甚至把平时省吃俭用给孩子上学留出的五十多块钱也拿了出来。

    那段时间,除了在工地上施工和四处筹钱外,王光国还一户一户地走访村民,鼓励他们参与修路,经常聊着聊着就到了后半夜。王光国的家住在在半山腰,而多数村民住在山下。从村民家出来,王光国需要走上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家,村里没有路灯,他就提着马灯,借着月光,踩着土路回家。“有时候还没到家,天就亮了。”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王光国一个人孤独地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这条路上,心里想了很多。他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一觉醒来,回想起百姓们对于大山通路充满希望的眼神,王光国还是觉得“不能对不起老百姓的期望,我要兑现承诺,把路修成!”

    百姓们深深地被王光国的坚持所感动,又都纷纷重新回到工地参与修路。从2005年到2011年,经历了73000多个日日夜夜,王光国和村民们成功修成2.5公里毛路和1.5公里成熟路段。王光国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一心为民的“愚公精神”和带领村民修路的事迹让千千万万的人为之感动。2011年,王光国被评为“感动湖北”年度人物。这之后,在省、州、县党委、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下,2013年,店子坪村修通了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主干道,还在洋芋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这一年,王光国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店子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有了摩托车,户户都有了新面貌,有的甚至还买了小汽车。连最开始反对修路的刘太贵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走到集镇上都要磨破一双鞋哩,现在我开车来回一趟,走之前放在炉子上的水都还没烧开哩!”新路为店子坪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农村要致富,还得靠产业。”

    沿着店子坪村的主干道蜿蜒前行,金黄色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成片的猕猴桃树依着水泥杆生长,在树的顶端,树枝横向伸展开来,像一只只大手稳稳地托住蓝天。远处三三两两地排列着几栋“别墅”,有的是砖瓦房,有的是砖瓦房与老木板房镶嵌在一起的“创意房”,有的是被翻新的老式木板房,独具土家族特色。

    三年前,这对店子坪村来说还是天方夜谭。那时候,遍地种的是土豆、白菜和玉米,房子大都是歪歪扭扭的木板房和土泥房。路修成以后,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王光国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结合自己在外的调研成果,经过深思熟虑,王光国最终认定,“农村要致富,光有路不行,还得靠产业,得让公路围绕产业转。”

    常年的“与世隔绝”使山村的土壤和空气免受过度开发的污染,加上这里的土壤富硒,空气含氧量高,王光国认为在店子坪村发展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不仅能发展经济,还能保护生态环境。经过多次调研,王光国发现,猕猴桃不仅生存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种植猕猴桃还能改善山村种植结构并拉动乡村旅游,形成多元效益,让百姓增收。为此,王光国积极从县里争取免费种苗和撑杆,并引入了上海某公司的投资。

    但一开始,村民们对种植猕猴桃是抵制的,很多人觉得种水果不如种粮食来的实在,三年才挂果也有很大风险。因此,村民们迟迟不肯开展种植,甚至有的村民把村里分发的免费种苗和撑杆丢掉。为了说服大家种植猕猴桃,王光国不仅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们解释种植猕猴桃的好处,更是带头把自家的8亩地调整出来种猕猴桃。王光国的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加入到种植猕猴桃的队伍中来,连之前把树苗扔掉的村民们也找到村里重新申领树苗。2012年,店子坪村发展了猕猴桃300亩。第二年,村民们与上海投资方签订承包协议,又在山下发展了100亩地种植猕猴桃。

    去年,猕猴桃树第一次挂果,相比种植玉米每亩最多能挣1000元而言,单独种植猕猴桃的村民每亩地能拿到3000块钱的收益。而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上海投资方的村民,除了每年能拿到每亩300元的租金和每月1000元左右的劳务费外,还得到了投资方的分红奖金。村民刘太章激动得手舞足蹈:“这下我们也跟在外面上班的人一样有固定的收入了,荷包鼓起来了!”

    王光国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村民种植猕猴桃不单单是要提升收益,他希望通过投资方统一的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以及合作院校的帮助,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让传统农民逐步向职业农民转变。

    采访时,王光国随意从路边拉下一棵猕猴桃树的枝干,指着上面粉红色的花苞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会是个丰收年!”去年,全村的猕猴桃全部被上海投资方收购。对于即将到来的丰收年,王光国计划通过投资方收购、果蔬专业合作社深加工、电商平台、与对口院校合作等方式拓宽猕猴桃的销售渠道。

    除了发展猕猴桃、土鸡养殖等绿色农业,王光国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店子坪村“最终的发展主题”。但如何让常年贫困、破败的店子坪村以崭新的面貌示人是个让王光国头疼的问题。2014年,建始县启动“特色村寨”建设,王光国抓住机遇,为店子坪村的民居改造争取到了项目资金。三年下来,全村80%的房屋已完成改造。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与周边景致自然和谐。

    为了让店子坪村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王光国还提出了“道路两旁林荫化、公共场所休闲化和房前屋后林果化”的“三化”目标。目前,在猕猴桃田外围、道路两边种满了桂花树,并用低矮的木制栅栏围了起来,村民们家里也种上了桃树、梨树,这些植物与风格各异的房屋搭配在一起,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王光国还借助店子坪村连接国家4A级石门古风旅游景区、我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基地等旅游景区的优势,积极推动贯穿周边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以发挥周边旅游业的规模效应,带动店子坪村的旅游发展。“今年,这条路就会修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已经做好了迎接大家的准备!”王光国踩在通往石门古风旅游景区的砂石路上告诉记者。远处的山上,红色的字牌点缀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当中,写着“延续愚公精神,扶贫攻坚不落一人”。

    升级基础设施,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从2002年开始筹备到2013年通车,这十二年中,王光国只做了一件事——修路。王光国告诉记者:“修路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修路很难、很苦,但这条路凝结了无数人想走出去的梦想,这条路让店子坪村这个封闭、贫困的山村也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2013年,店子坪村主干道通车,王光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王光国告诉记者:“我现在不能光围绕这个村做事情了,而是要立足全国,考虑全国性的问题。”修路的经历让王光国对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深深地知道,对于山区来说,想要脱贫致富,唯一的出路在于修路。因此,每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王光国都会向全国人代会提交关于提高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建议,他希望将店子坪村的有益经验推广出去,通过修建公路、铁路、电网等方式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实现脱贫致富。

    王光国所在的武陵山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湖北省恩施州下辖的8个县市均在其中。在王光国看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交通建设问题,只有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才有基础和条件。”今年全国人代会上,他又针对武陵山片区交通建设提出了几条建议。

    一直以来,在武陵山区24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纵向铁路是个空白。针对这一问题,王光国提出议案、建议,希望分别将安张衡铁路和郑州至贵阳的高速铁路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规划。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考察,王光国认为,这两条铁路的建设不仅能完善国家铁路高速客运网,还能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西线沿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安张衡铁路纵贯陕西、湖北、湖南、重庆三省一市,而郑州至贵阳的高速铁路将成为连接我国中部地区和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通道,这条铁路的修建可以实现郑万铁路、沪汉蓉铁路和沪昆铁路三大横向铁路大通道的相互连接和贯通。”王光国拿着地图用手指勾画出讲到的铁路路线,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些项目的重要意义:“就拿安张衡铁路来说,这条铁路沿线都是四个省市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贫困地区,这里虽然有丰富的矿产、水力、页岩气等资源,但由于交通设施非常落后,这些资源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发。如果修成这条铁路,它将成为一条武陵山和秦岭—大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线,一条连通中西部的能源交通线,一条囊括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南岳衡山以及土家、苗族风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风景线!”

    2014年,通过向全国人代会提交建议的方式,王光国推动了鹤峰高速公路的建设。湖北省鹤峰县与湖南省张家界市交界。当时,由于修高速公路必须经过七姊妹山国家动植物保护区,鹤峰高速公路迟迟没有动工,鹤峰县成了湖北省唯一没有修通高速公路的县,当地百姓出行十分不便利,也制约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经济的互联发展。“当时我去鹤峰县调研的时候,看到鹤峰县的情景和通路前的店子坪村一样,我很有感触,就在当年的大会上提交了推动鹤峰高速公路建设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回复,这条路当年就开始动工了。”王光国兴奋地告诉记者。

    除了建议新修或升级路段外,王光国还着眼于已经修成的公路、铁路,认为“光有路还不行,还得让百姓们坐的上车”。因此,他提出优化高速互通出口和动车停靠点设计,以方便沿线百姓出行的建议。具体到村级公路网的建设而言,王光国建议,修通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将现有道路去弯取直并加宽,形成贯穿多个村的路网,以降物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你的需求,我的关注

    王光国在店子坪村的产业扶贫搞得热火朝天,他逐渐对农村如何抓住机遇进行脱贫致富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也让他每年的建议都离不开“三农”这一主题。结合多地调研成果和店子坪村的发展经验,王光国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让百姓摆脱贫困的第一步,但要想真正地脱贫致富,还得落实到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上来。”

王光国向本刊记者介绍店子坪村猕猴桃的种植情况。摄影/王博勋

    王光国主张“让精准扶贫走进家门,落到实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调研的过程中参与了扶贫大数据的采集。他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计划和措施。王光国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扶贫大数据库,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扶贫。”

    在产业扶贫方面,王光国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多地调研的基础上,他总结得出“越是贫困的地方,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越高”的结论。因此,他认为,在农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人的素质与生活质量提高并重,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据此,他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和调研中主张以生态建设打造绿色产业的方式推动农村脱贫致富。

    如2015年全国人代会期间,王光国向大会提交了通过开发使用生物有机修复剂对土壤进行恢复的建议,主张通过培育生物有机菌肥的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恢复生态环境,以确保土质安全,进而保障舌尖上的食品安全。此外,王光国从店子坪村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认为将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建议通过科技引领农民致富。

    “精神支撑,也就是思想和信仰,是最重要的东西。”在王光国的心中,相较于发展产业,教育扶贫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他调研的过程中,很多群众向王光国反应,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很多边远山区的学校被裁撤,大量农村适龄儿童只能到较远的集镇学校就读,为了照顾孩子,很多家长不得不在城镇陪读,这变相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14年,关注农村教育的王光国在全国人代会上呼吁重视陪读农民工群体,并建议从完善我国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着手,转变农村教育观念,将相关政策适当向农村落后地区倾斜,缩小教育质量差异,保障农村学生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和修路、发展产业一样,王光国认为,“文化的培养和社会风气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人生价值、人生观念要从小抓起,只有真正接触到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水平,我们农村的孩子才不会落后于城市的孩子。”因此,除了在会上提建议外,王光国还着眼于农村幼儿教育,与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结成帮扶对子,在店子坪村共建了一所幼儿园,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清新、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孩子们享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目前,幼儿园开园两个多月以来已有60多名儿童入学,除了店子坪村的孩子外,还有从邻村和重庆巫山远道而来的孩子。

    “我是来自基层的代表,我就要为基层群众说话!”王光国是全国、州、县、乡四级人大代表,今年已经是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四个年头。当了代表以后,王光国坦言自己现在要比以前忙碌很多,“连白头发也多长了不少”。但是王光国很愿意当这个代表,他认为“人大代表是非常神圣的,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能真正为老百姓说话的平台,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村民们也感慨地告诉记者:“自从当了代表,王书记已经不是我们自己的王书记了!”

    “当代表就要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这是王光国一直所坚守的信念。从带领村民修路,到引导百姓脱贫致富,再到建起山村幼儿园,为百姓建言……王光国一路走来,半生不易。在今后的日子里,他还会在这条利国为民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扬当代“愚公精神”,做一名为老百姓说真话、办实事、解难题的好代表。

    (文/本刊记者 王博勋)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