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需要更多的“草根代表”
文/杨峡
在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农村,有的担任村官,有的是乡村教师,有的是种粮大户,有的是农技标兵……有的干脆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平时生活和工作在农村,和农民在一起;在人代会期间,他们心系三农,成为广大农民朋友最忠实的代言人。一些媒体习惯于把他们称为“草根代表”。
单从字面上看,“草根代表”这样一个称谓,比较符合这部分代表的身份特征,因为他们来自最基层,长期同农民生活和工作在一起,像草根一样接地气。同时,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像草根一样质朴。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草根代表”这四个字暗含着某种贬意,让人们品出轻视的味道来。在一些人看来,“草根代表”们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很好的专业训练,他们当代表,更多的是点缀,是陪衬,不可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的确,“草根代表”们不够高大上,他们没有高学历,没有让人仰慕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没有非凡的经历,没有明星代表那样的高光时刻。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人大代表。当我们走进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
“草根代表”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绩,再成长为一位人大代表,相比那些特别容易获得公众关注、媒体聚焦的所谓明星代表们,这样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意味着不平凡。他们根植于基层,一路走来,更能看到基层的真实情况,更能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也更能从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想对策。他们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有利于他们看清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在实践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草根代表”们不仅仅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们还会深入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多看多问多听”,从而在人代会上带去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同时还有很多非常好的议案和建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草根议案”和“草根建议”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得以体现。事实上,在人代会的会场上,大家最关心、最愿意听到的恰恰是来自基层的声音,而往往“草根代表”的发言会成为大会最精彩的部分。
提到“草根代表”,我们不由得会想起毛丰美。作为连续五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这个平台上,毛丰美尽心履职20余年,所提建议和议案件件涉农,一共提了近200件,部分建议和议案被采纳并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比如八届全国人大,他建议降低农村电价,实现城乡电费同网同价;九届全国人大,他提出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这些建议后来都被采纳了。2012年,毛丰美当选为“年度中国法治人物”。毛丰美曾经说:“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一定要扎根农村,心系百姓,及时了解农民想什么,盼什么。要为农民兄弟说话,要敢讲真话,要反映农村真正存在的问题,让党和国家了解真实的农村,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来,这才对得起人大代表这个光荣的身份和神圣的职责。”
正是依靠许许多多像毛丰美这样的“草根代表”的执着与坚守,人大工作才真正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草根代表”已成为人大代表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人大工作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百姓利益最忠实的守望者。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草根代表”们在实践中的精彩表现,使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有关代表素质和履职水平这样一个话题。一种观点认为,代表素质和履职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表的文化水平、理论素养和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一观点过于片面。代表的文化水平和他们的履职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这又不是绝对的。实际上,“草根代表”们丰富的基层生活阅历,以及他们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和对人大工作的全身心投入,足以弥补他们在文化水平上的不足。反观有些代表,虽然头上顶着耀眼的光环,有着令人仰慕的专业背景和权威身份,被一些人捧为明星代表。但他们有的人生活圈子远离百姓,所以根本不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有的人把人大工作当成副业,敷衍了事;有的人则把当代表看成是抬高身价、捞取功名的一种手段。这样的人大代表和“草根代表”相比,履职水平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表述,叫“英雄不问出处”。同理,评判一个代表的素质和履职水平高低,也不应看他们的身份、专业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而主要应该看他们是不是能够真正地代表百姓的利益,是不是能够作出高水平的发言,是不是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议案和建议,是不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人大工作中来。
所以,我们决不应该因“草根代表”们的乡土本色和“草根”气质而轻视他们,抹煞他们的作用。他们理应获得更多的追捧和更多的掌声。百姓需要更多的“草根代表”,人大需要更多的“草根代表”。
(文/杨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