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红色山乡别样美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镇人大工作纪实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6年05月11日 08:48

    才溪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老区乡镇。毛泽东同志曾三进才溪,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在毛泽东同志和共产党的带领下,才溪儿女为共和国的诞生浴血奋战,建立卓著功勋。才溪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革命之乡”。

    今天,才溪镇人大秉承传统荣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敢于作为、勇于担当,创新总结“一四七九”工作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积极高效地为民排忧解难,在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中闯出了一条新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给予高度评价:“才溪镇人大主席团的工作经验,可作为乡镇人大工作的典型案例。”

    四月,闽西大地春潮涌动。

    从上杭县古田会议动车站赶往才溪镇,汽车需在处于山腰或山顶的高速公路上奔驰约一个小时。打开车窗,一路上山风徐徐,空气清新,青翠满眼,爽快至极。

    下了高速公路,进入205国道,再行驶10多分钟,就来到镇上。国道穿镇而过,沿途路面十分干净。一幢幢崭新漂亮的二层、三层民居,或坐落于公路两旁,或坐落于青山脚下,非常醒目。

    在这里,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旅游资源、安宁祥和的生活,触手可及,令人流连忘返。美丽乡村大抵如此。

    45日至8日,《中国人大》杂志百县百乡行采访组走进才溪镇。采访中,无论是在集镇上,还是在村民家里,大家都给才溪镇人大竖起大拇指:“所有这一切越来越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同时也与人大代表认真履职、不怕麻烦、实干为民紧密相关。”

    在才溪镇人大及各方面的帮助下,溪西村村民邹德林盖起了漂亮的二层楼房,圆了住房梦。摄影/吴斌

    多听群众的呼声,多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建设“幸福才溪”

    才溪镇现有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56名,分成上才溪、下才溪、四坊3个代表小组,并分别在每个小组的中心村设立1个“人大代表之家”。

    人大代表来源于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是人大制度的内在要求。

    为加强人大代表同群众的联系,2014年以来,才溪镇人大主席团在全体代表中开展“一访二记三答”活动,即走访群众,记好民情日记和台账,做到“一般问题现场解答、普通问题座谈解答、难点问题反映解答”,主动为民代言,积极为民解忧。同时,还在全镇设立了57个民情收集点、政策宣传点、互助帮扶点、纠纷调解点,24名代表担任其中的站点负责人,充分发挥反映民情民意“直通车”的作用。

    今年3月底,连续多日的大雨,导致下才村一处坡路塌方,给周围三个村的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当即,村民就将这一情况反映给镇人大代表王伟。王伟第一时间上报镇人大主席团。“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向党委请示,并在党委会议上研究解决方案。”才溪镇人大主席吴福田告诉记者,考虑到南方雨水多,避免塌方扩大,镇党委和政府安排人员以最快速度在路面填上石砂,然后镇财政、村部及群众各方筹资近20万元,用于恢复和加固道路。

    46日,王伟带着本刊采访组一行来到坡路塌方处,只见路面下凹不平,侧旁护坡泥土大面积松滑,堆积在路下方村民楼房的后墙边。他说,要是再下一场大雨,这条路不仅无法通行,还将危害路下方村民楼房的安全。目前,各方资金已到位,维修工程马上启动。

    王伟一边介绍,一边感慨道,“以前听老人家说,当人大代表就是走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事。现在不一样了,村民群众把事情反映给代表,代表再把建议提上去,件件建议都得到落实。我们感到很自豪。”

    王伟还告诉记者,更让群众信服的是,代表们把村里特困户的情况反映给镇人大主席团,得到了高度重视。

    林金基是下才村的特困户,老婆、儿子、女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障,一家子住在用木板与薄膜建造的重度危房里。平日里,仅靠65岁的林金基赶集摆摊卖草药为生,生活十分困难。20159月,镇人大代表在走访群众时,详细了解林金基一家情况后,便向镇人大主席团反映,提出解决他家住房的问题。之后,镇人大与县民政局、镇政府多方努力,成功筹集5万余元建房启动资金。今年3月,林金基一家住进了新房。

    今年快60岁的溪西村村民邹德林右臂残疾,行动不便,收入来源有限。尽管如此,他还要负担儿子上学的费用和赡养老母亲,生活之难可想而知。他一家住在老旧的土木房里,且破败不堪,“每逢雨天,水就滴滴答答地漏进来。”镇人大代表王庆琳将他的情况反映到镇人大。最后,在镇人大及各方面的帮助下,邹德林在2014年争取到“慈善爱心屋”项目资金数万元,盖起了漂亮的二层楼房,圆了住房梦。考虑到他经济负担重等实际情况,镇人大还聘请他为保洁员,邹德林一年收入1万元。

    采访中,邹德林对人大代表、镇人大满心感激,“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现在还住在老房子里,也没有固定收入。”

    “作为一名老代表,我觉得人大代表代表群众的利益,就要多听群众的呼声,多为群众办实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组织下,各级人大代表都能发挥好作用的话,就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工作做实、把家园建设好。”王庆林向本刊采访组表示。

    当前,扶贫攻坚战斗已经打响。经摸底,才溪镇贫困人数确定为246717人,现已报上级单位核准。决实际困难;记好一本“挂钩帮扶工作手册”;每年为挂钩贫困户办好一件实事;因人制宜,为贫困户制定一项发展计划。

    此外,为加强镇领导干部、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才溪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年组织召开两次民情恳谈会,以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增强办事实效。

    受到政策的激励,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陈华金回到家乡,投资建设葡萄采摘园。摄影/吴斌

    村民的事情再麻烦,也要好好解决——积极打造“和谐才溪”

    才溪镇人口大约2.6万,在发展中难免会有矛盾纠纷。为处理和化解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维护一方安宁和谐,镇人大代表主动担起“人民调解员”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立松和王德辉是集镇上的居民,曾住在才溪山庄大门旁边的旧宅里。2010年,根据发展规划,才溪镇对他们的旧宅进行了拆迁。于是,他们被安置到现在临街的三层楼房。由于土地所有权人发生变更,使得他们楼房的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迟迟办不下来。此后,他们一直为办理“两证”心塞和纠结,甚至多次到各级群众路线督导组及县委、县政府上访。

    201548日,他们把情况反映给镇人大。作为镇人大主席,吴福田积极介入,多次同他们到县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经过共同努力,今年41日,他们顺利拿到“两证”。

    46日,本刊采访组来到王德辉家门前时,他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喝茶。得知采访组的来意,他高兴地拿出红红的证件本,称再也不用为办理“两证”烦心了。他说,办理“两证”,镇人大帮了大忙,“他们工作非常务实,许多事情能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并且会努力、想方设法地为我们把事情办好。”

    才溪镇集镇市场建设时征用了溪东村不少村民的土地。作为安置补偿,镇里按照比例返还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拆迁村民建设住房。当时,很多村民建了房,但没有及时办理“两证”。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办证”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一时间难以解决,引发部分群众上访。对此,溪东村的镇人大代表王立招将问题反映至镇人大。经过镇人大多方面的协调,目前已经帮助74户村民办理好“两证”,使矛盾纠纷基本得到缓解。

    人多地少,是才溪镇的一个显著特点。近年来,大贵村的村民们富裕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占用了不少土地。

    为守住土地红线,大贵村实施了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要求将破旧不堪的老村部拆后平整,重新利用起来。一听说要拆老房子,村民们就不干了,与拆迁部门直接对立起来。拆迁当天,双方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

    在这紧要关头,大贵村的人大代表刘元火把情况反映给镇党委、人大和政府。当即,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和人大代表来到大贵村,认真地向村民们了解情况。接下来的9个月内,人大代表们一次次入户走访,一次次耐心地讲解拆迁补偿政策,最后平息矛盾,顺利完成大贵村10亩土地增减挂钩任务。

    2016年,才溪镇人大代表建议建设垃圾中转站,预计总投入300万元。摄影/吴斌

    吴福田说,在代表们的积极努力下,才溪镇的社会不和谐稳定因素明显减少,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进一步提高,连续三年被评为龙岩市“平安和谐乡镇”。201310月,才溪镇还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福建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47日,本刊采访组在才溪镇采访时,正好遇到一起群众上访事件。当天早上8时刚过,才溪镇人大代表接访室里,便涌入十几位村民。负责接访的是吴福田,大家围住他,你一言我一语,激动地反映情况、表达诉求。他一边仔细聆听群众的倾诉,一边认真地将具体情况记录在工作本上。

    原来,去年年底工程队修建从才溪镇到官庄乡公路时,对沿线石头岭进行了爆破,震坏附近不少居民的楼房。新盖一幢二层楼房,花费至少在15万元以上,这是许多村民全部或大部分的积蓄。现在楼房地基受损,墙壁裂开,时常漏雨,让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事后,相关方面对每家每户的赔偿作了评估,但大家并不满意。后来,这个事情就拖着,一直到现在悬而未决。

    眼看事情难以解决,群众便集体来找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吴福田告诉记者,群众主要反映了三方面问题:一是根据每家每户楼房损害程度不一,赔偿范围为4000元到2.2万元,村民认为补偿款太低,且不合理。二是评估公司由县交通局聘请,村民担心评估存在“猫腻”,要求重新评估。三是有几户村民的楼房受到损害,却未纳入赔偿名单,要求增补。

    面对这一群体性事件,吴福田认为要积极处理,不能回避,否则矛盾就会激化。当天,他先是对群众进行了安抚,留下了牵头人的电话。随后,他找牵头人具体商谈,把问题一一摆出来,争取协调各方,找到让群众满意的解决办法。

    与吴福田详细沟通后,村民们带着希望离开了镇人大接访室。

    “这样的事情,对于才溪来说,就是大事了。”吴福田说。不过,在他看来,村民的事情再麻烦,也要好好解决,这是职责所在。

    才溪镇党委书记张伟林表示,在处理矛盾纠纷方面,人大代表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旦发生矛盾和纠纷,就要及时解决,若不及时处理,就容易引发群众的不满与积怨。我们是基层党组织,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和政权的稳定。”

    张伟林非常欣慰地说,这些年来,才溪镇不仅社会风气大为好转,也未发生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

    积极建言,支持发展“红色+绿色”游——努力绘就“美丽才溪”

    与许多乡镇不一样的是,才溪镇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才溪区工会(列宁堂)、光荣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将军故居等。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2013年才溪镇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全力支持小城镇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决定》,号召全镇干部、人大代表、广大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作风,努力建设和绘就“美丽才溪”。

    为做好红色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2013年以来,才溪镇人大代表通过深入视察、调研,对溪流景观带、集镇核心景区、宜居环境建设和红色文化景区的设计详规提出了近150件意见和建议。比如,在三叉路口增设减速带,清理河道,增加村级保洁员,等等。对于代表们提的这些建议,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大部分都得到有效落实。

    在人大代表的积极建言献策下,才溪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红色景区品质大幅提升。目前,才溪乡调查旧址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接待游客数量逐年攀升,声名远播。

    然而,才溪镇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不收费,且线路短,往往留不住游客,进而难以拉动消费。针对这一情况,镇人大代表建议利用周边天然的自然环境,扩大4A级旅游景区范围,适当增加一些人工景观,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才溪支柱产业,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代表们所提建议的思路很对,我们很重视。红色旅游不能成为‘过境游’,要把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吃在才溪、住在才溪、消费在才溪。”才溪镇镇长温文达向本刊采访组介绍,目前绿色旅游初步规划已经形成,相关项目已启动实施,比如修建人工水库打造休闲度假村,修缮和开发“万岁山”景点。

    同时,才溪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支持实施“旅游+生态产业”战略,鼓励经营农家乐和采摘园。对此,许多代表建议出台扶持政策,得到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和采纳。

    大贵村的镇人大代表张火斤积极发挥代表示范作用。目前,他承租了130多亩抛荒地,用于种植百香果。依照扶持政策,他按照每亩500元的标准,拿到了镇财政7万多元的补贴款。今年,他与福州市一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种植面积扩大至300亩。在他的构想里,下一步不仅要搞果蔬采摘园,还要搞“体验式农业种植”,以特色绿色生态产业吸引游客。

    受到政策的激励,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陈华金回到家乡,投资建设葡萄采摘园。目前,他已投入170多万元,承租50多亩农地。今年夏天,20多亩的大棚葡萄即将挂果。根据才溪镇补贴优惠政策,陈华金的每亩大棚葡萄享受6500元的一次性补贴,加上县市各级补贴,每亩则达到1.65万元。“搞农业投资大,收益慢,风险很大,政府扶持和补贴很有必要,对我们来说就是信心、就是鼓舞。”陈华金说。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针对游客增多,垃圾随之增多而处理能力有限这一状况,2016年,才溪镇人大代表建议建设垃圾中转站。这件建议被镇人大主席团列为2016年重点督办建议。采访中了解到,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已完成基础结构施工,预计总投入300万元。

    为营造好的环境,才溪镇还组织了由人大代表、相关执法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检查组,对旅游景点重点区域的乱建、卫生、安全等方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现场发现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切实推进建设“美丽才溪”。

    (文/本刊记者 李小健)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