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个良心活儿
—追记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省、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张明俊
文/ 赵明波 曾德强
张明俊代表(右一)在人代会召开前走访农户,为提议案、建议做准备。(作者供图)
张明俊生前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和瀛湖镇四级人大代表,市、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也是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党支部书记。
2015年6月25日,年仅50岁的张明俊在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几个月后,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家人、村民和人大事业。
人们甚感惋惜,追思和敬佩……
“他履职的责任心太强了,确实令人感动!”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代联工委原主任谭纪明说。他是最熟悉张明俊的人之一,13前的一件往事令他至今记忆犹新。2002年,初任区十五届人大代表的张明俊,除了在人代会期间提交建议外,还在闭会期间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谭纪明说:“虽然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也有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但是之前没谁提。张明俊交来建议后,我们竟一时不知如何处理。”为此,区人大常委会代联工委与区政府督查室及时专题研究,从而建立了相关长效工作机制。在汉滨区人大工作史上,张明俊开了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先河。
汉滨区人大常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清晰记得,2012年1月9日上午8时30分,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此前一天张明俊的母亲因病去世,可这天早上他仍提前来到会场。事后,有人不解地问:“你母亲刚去世,还没有安葬,咋不请假呢?”他说:“这是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的第一次会议,我作为委员不能缺席,会毕了再回去料理家事。”
2015年1月25日上午,陕西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下午,张明俊在安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认真作了审议发言。当晚,一名记者想采访他,他因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卧床休息,但仍接受了电话采访。他说,现在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但物质富裕并不代表精神富裕,农村各种名目的礼尚往来越来越多、愈演愈烈,除婚丧嫁娶外,还有“生日宴”“乔迁宴”“新车宴”“升学宴”,等等。多数人碍于面子不得不硬着头皮凑份子,回头再寻个时机办宴席收礼,长此以往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我认为,当前急需加强农村群众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引导,强烈建议有关方面研究出台相应的措施或规范,减轻群众之间不必要的‘礼尚往来’负担。”次日,他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主张,成了《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消息的主标题。1月26日,张明俊被医院确诊为胃癌晚期,他不得不向大会秘书处请了假,但是仍提交了4份议案和建议。
2015年2月8日,安康市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张明俊虽然请了病假,但他仍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了两份建议。5月25日,汉滨区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张明俊提前履行了请假手续,但提交建议没有“请假”。他委托邻村的一位区人大代表,向大会秘书处提交了“关于合理设置农村教学点和校中幼儿园的建议”“关于在我区建立核桃产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对核桃产业扶持的建议”。这两件建议已得到圆满办理,可张明俊却走了,承办单位只好将建议办理复函送到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5年1月,张明俊在陕西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领衔提出的“关于修改《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议案”,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当年地方性法规修改计划。原定6月12日张明俊在安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参加立法调研座谈,可此时的他已病重并在西安住院。但他始终牵挂着这件事,并将精心准备好的书面发言材料送交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
人大代表提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建议,能够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催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关切期待的愿景得以实现。2008年1月17日,张明俊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团会议上,针对村级公路硬化扶持政策问题作了审议发言。由于他提前做了深入调查研究,便在现场算了一笔细账:陕西关中地区一马平川,可用15万元修1公里通村水泥路,而陕南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修路的成本同比高得多,加上原材料和劳务工资涨价,平均新修1公里路需投入25万元左右。省里的补助标准“一刀切”对陕南不合理,建议适度提高陕南的村级道路补助标准。张明俊的建议引起与会基层人大代表的强烈共鸣,并得到听取意见的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视察督办重点建议,他被邀请参加。在省交通厅,张明俊又以汉滨区为例,继续反映陕南村级公路硬化补助标准过低的问题。督促调整这项重大政策虽有一定难度,但他毫不气馁、积极争取。在2009年1月中旬召开的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张明俊再次领衔提出“关于调整村级公路硬化扶持政策的建议”。由于张明俊和其他代表坚持不懈的鼓与呼,相关补助政策最终得以修正:从2009年开始,分类提高农村公路补助标准,其中陕南村级公路的补助标准由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
从2002年起,张明俊先后担任镇、区、市人大代表和市、区人大常委会委员。2008年,他担任省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张明俊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这个“兼职”做得像“专职”。每年人代会召开前,他都要挨家挨户地问村民们在想什么、盼什么。他所提的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都来自实践、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劳动就业、农村卫生、农村教育、农村产业、农村人口培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张明俊单独或领衔提出的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累计112件(不含大量附议提出的文本),成为在相同任职内提交“履职文本”最多的代表。他的每一次审议发言,都会聚焦众人的目光,引发众人的思考。从他昔日办公桌上的资料中随手抽出一份建议复函打开,仿佛触摸到了他那颗忠实代言、为民谋利的滚烫的心。
对于张明俊履职的“较真”劲儿,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的党委书记唐明成见过很多,其中一例发生在2014年的夏初。当时他俩正在西安办事,省公路养护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到张明俊,要面对面地答复他所提的“关于建立农村水毁公路抢修专项基金的建议”。张明俊听取答复情况后在回执单上写道:一是对工作人员办理建议的态度,我非常满意;二是对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我非常不满意;三是建议省交通厅向省政府汇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解决农村道路维护问题。这件事使唐明成深受感动:这是一个多么有正义感、责任感和原则性的好代表啊!
2010年,安康遭遇“7·18”百年不遇特大洪灾,陕西由此推出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政策。2011年1月中旬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张明俊不仅如实地反映基层情况,并提出推动这项重大政策落实的四条建议,即省里要成立专门的协调班子,解决扶贫搬迁工作中的问题;要给新移民安置点配套相应优惠政策,确保安全搬迁,让受灾群众放心;要解决受灾群众中的老年人留守的问题,防止年轻人搬走了,老年人留在原地受苦;要把搬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搬的人能稳得住、能致富。这些建议分别被省发改委、扶贫办、国土厅、住建厅采纳。2013年1月中旬,张明俊又在安康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不能忽视有土安置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调研、视察和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上,作出审议意见,并跟踪监督推进。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监督,促使此项工作的实施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扶贫攻坚、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更加理性和坚实。
“人大代表是个良心活儿。人大工作最需要像张明俊这样的人大代表,赤诚奉献,热心为民,把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作为一种责任担当,能提议案和建议、讲实话、办实事。他是让党委放心的明白代表、让政府满意的务实代表、让群众喜欢的贴心代表、让大家学习的名牌代表。”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崔光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