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人大制度在宁夏的创新实践

——2005 年以来宁夏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纪实

李金柱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4年05月14日 08:28

2012 10 月底,宁夏中部干旱带7 项重点供水工程,建成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77 处、泉水改造工程207 处、砼集水场4.8 万处,完成投资10.8 亿元,75.88 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通过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改善了宁夏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宁夏的发展后劲,赋予了宁夏在国家向西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宁夏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固原城乡饮水水源龙潭水库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摄影/ 张媛

2005 3 月,北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 名人大代表,步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出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13 亿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政治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中国“两会”越来越为世界关注。

就是在这次举世瞩目的民主政治盛会上,来自西部小省区的宁夏代表团提出了《关于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然而,令宁夏代表团的代表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列为2005 年重点处理建议之一。

2008 9 3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左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右一)率队视察同心县惠安新村生态移民及饮水安全情况。摄影/ 张媛

人大代表情系贫困地区,“涉水”民生纳入建议视野。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既不沿边也不靠海的内陆少数民族自治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占宁夏半壁江山的中南部地区土地贫瘠,灾害频繁,气候干旱,在历史上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贫困程度非常严重;贫困人口约占宁夏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贫困比例非常高。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建国以来,国家长期通过人拉车运等办法,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群众的吃水问题。“水”始终是制约宁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2004 5 月,作为宁夏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来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喊叫水乡——这是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极目四望是连绵的红褐色秃山,一条叫作沙石河的“河”常年干涸,赶来看热闹的尕娃们闪着灵动好奇的大眼睛,没有水清洗的小脸上布满了灰土……揭开农户家里的水缸盖,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麦秆、羊粪。就是这样的水,也时有时无,群众要省了再省,用了再用;就是这样的水,群众也是拿着从牙缝里抠出的钱到几十里外以每吨近百元的价格买回的……新中国成立50 多年了,还有群众没有水喝,过着这么苦的日子。这令盛华仁的心情十分沉重:水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水的问题不解决,宁夏就难以发展起来。

据悉,宁夏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5% 以上,多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可利用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的袁进琳说,对于宁夏来说,“水”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南部山区吃水难和中部干旱带生产缺水问题,一方面是北部川区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现代工业水循环和再利用问题。亟须调水保生命,更须节水促发展。

水是万物之本,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宁夏来说,关键在水,希望在水!

对此,宁夏代表团的代表们充分体现心系群众、反映民意的情怀,以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力求实效的作风,深入调研,抓住关键点,大做“水文章”。自2005年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和4 个“涉水”建议:《关于将宁夏作为全国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议》(2005 年)、《关于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建议》(2006 年)、《关于恳请国家支持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建设的建议》(2008 年)、《关于解决宁夏六盘山地区城乡人饮安全问题的建议》(2009 年),并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列为重点处理建议。

2012 10 月底,宁夏中部干旱带7 项重点供水工程,建成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77 处、泉水改造工程207处、砼集水场4.8 万处,完成投资10.8亿元,75.88 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宁夏全国人大代表所提建议得到了扎实落实。

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和闭会期间提出建议,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是关心、支持和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具体体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应当主要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其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其他机关、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2005 年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每年都会选择意见较为集中且关乎国计民生的代表建议作为重点处理建议,进行重点办理。

宁夏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紧扣党中央关于“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精神,高度契合国家关于“建设节水型和水资源保护型社会”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列为重点处理建议,予以重点督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有关委员会坚持不懈地跨年度跟踪办理和滚动督办,先后于2010 10 月和12 月、2011 11 月、2012 9 月,四次在北京组织有关部门处理宁夏代表团建议,进行协调、督办和通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扶贫办、国土资源部、环保部、林业局等国务院部门认真履行法定的办理职责,多次到宁夏开展调查研究,加快立项审批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依法行政、特事特办、急事快办,有力地支持了包括宁夏在内的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2007 4 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复建设宁夏中部干旱带七项重点供水工程,逐年安排实施中小型供水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连续7 年将解决农村人饮安全问题作为10 项民生计划的重要内容,投入资金,大力建设。

2010 9 月中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赴宁夏亲自考察了重点处理建议的办理情况,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20 万人饮水难、中部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的固原市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和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等建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2012 年年底前解决办好。

2012 10 月底,中部干旱带7 项重点供水工程,建成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77 处、泉水改造工程207 处、砼集水场4.8 万处,完成投资10.8 亿元,75.88 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宁夏全国人大代表所提建议得到了扎实落实。

2012 11 2 日,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开工誓师大会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下青石村隆重举行——“四十年祈盼,百万人心愿”的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这是宁夏目前投资规模最大、受益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建设最为紧迫的民生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10.8 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世世代代生活在干旱高原上的人们,把对水的向往和激情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引水行动。党员、干部、职工、战士、市民和农民群众万民行动,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工程建设。高原人民用宏大的气魄坚定地迈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改善了宁夏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宁夏的发展后劲,赋予了宁夏在国家向西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宁夏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本世纪头20 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抢抓机遇, 竞相发展,呈现出时不我待、百舸争流的赶超态势。

由于地缘条件及历史原因,宁夏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

宁夏虽小不自小,敢教日月换新天。全区上下决心以主观上的拼抢,弥补客观上的不足,以打破常规,跳起来摘桃子的魄力和勇气,奋起迈上跨越发展之路!

宁夏全国人大代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着眼长期制约宁夏发展、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推进的问题,深入调研,相继在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将银川至西安铁路银川至环县联络线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开工建设的建议》(2010 年)、《关于将宁夏沿黄经济区设立为内陆开放经济特区的建议》(2011 年)、《关于大力支持宁夏慈善事业发展全面推进“黄河善谷”建设的建议》(2012 年)、《关于请求国家将宁夏六盘山片区设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试验区的建议》(2013 年)等建议,并被列为年度重点处理建议。

2012 8 23 日,国务院批复《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片区涉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的15 个地(市、州)、69 个县(区、市),规划区域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6 万。

按照《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5 年,六盘山片区现代旱作节水农业、能源化工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到2020 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012 9 12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幕式上,正式宣布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2013 5 13 日,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部省协调推进会在宁夏固原市召开。2013 7 2 日至5 日,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旅游局、银监会赴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对《关于请求国家将宁夏六盘山片区设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试验区的建议》有关问题深入调研,听取在宁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后,提出了初步办理意见。

2013 8 27 日,国家发改委批复银川至西安铁路项目建议书,项目于2014年开工建设。银川至西安铁路是国家快速铁路网的组成部分,将打通银川经西安至华中、西南的快速通道。项目新建正线全长574.4 公里,投资预估算总额为529.7亿元。

……

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张毅总结道,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历史欠账较多,长期制约着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着眼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督办宁夏“四条铁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建议,改善了宁夏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宁夏的发展后劲,赋予了宁夏在国家向西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宁夏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宁夏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了中央的亲切关怀,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对宁夏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的良好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多次进行经验总结,回顾思考,以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完善机制、制度,使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人民至上的信仰追求、民生为要的历史担当,极大鼓舞了加快办理落实代表建议的积极性,对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大家深刻地感受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和各委办坚持制度创新,坚持抓点带面,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了实效。大家深刻地感受到,宁夏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积极作为,贴近民生,情系发展,认真负责地提出高质量建议,积极参与办理工作,是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

大家深刻地感受到,有关国家政府部门和单位积极履行法定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行政,勤政高效,是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大家深刻地感受到,各级人大代表通过提出建议的方式, 发挥代表作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制度安排,使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化、有序化、可操作化,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积极实践和有力创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6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好制度。

宁夏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给宁夏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给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各族干部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央的亲切关怀,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在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也高度重视本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宁夏在全国率先将每年政府十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 件实事提交人代会审议。截至2013 年年底的6 年间共安排资金3000 多亿元,用于解决群众吃水、上学、看病、出行等一系列民生难题。

全面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为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肩负伟大使命、回应时代要求,拉开了全面深化中国改革的大幕。

2013 12 25 日,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

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西部宁夏,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如何确保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决定》回答了这个历史性命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加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全面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为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60 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可靠制度保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可靠制度保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的宁夏,宁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编 辑: 张学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