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 > 中国人大杂志 > 中国人大杂志

福建 :气象服务从陆地延伸至海上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2013年11月28日 10:11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特殊的气候特征。福建气象工作有什么特点?福建在实施气象法当中面临哪些问题?9 1 日至5 日,吉炳轩副委员长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福建开展气象法执法检查,深入了解气象法的落实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国生为检查组的组长,全国人大农委委员曹维新,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孙鹤娟等参加了检查。

为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检查组先后赴厦门、泉州、福州等市,实地察看了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通过座谈会、详细询问、与基层气象工作人员和农民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大量详实资料。

法制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提前1020 分钟以上。”“‘十二五’以来,有效应对19 个台风和48 场暴雨以及高温、干旱、强对流、寒潮、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在向检查组介绍气象法实施情况时表示。

福建的气象工作发展明显,重要原因在于法制的保障。福建特别重视气象法配套法规和规章建设,制定了《福建省气象条例》《福建市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等地方性法规“ 通过地方立法,将社会公众关心和关注的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重点、难点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对气象法确立的法律制度进行细化和补充。”陈荣凯表示,福建省还针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预警信号发布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促进落实这些法规、政策,福建省人大、政府多次组织监督检查活动,使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有关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加强防雷减灾管理等问题,在监督检查当中得到有效协调解决。据了解,福建省自2006 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各类气象项目400 多个,累计投入资金9 亿元,年均投入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GDP 年均增长率。“促进了气象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全面实施,保证了气象事业的依法发展、科学发展。”检查组对福建积极推进气象法制工作给予肯定。

但随着气象工作的深入,福建也越来越感到气象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气象法关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建议制定配套行政法规《气候资源条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涉及军队、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参加救灾以及灾后重建问题,现在的法律法规没有作出专门规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效力等级不够,建议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陈荣凯表示。

“当前,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各地举措不一,成效参差不齐,亟须从更高的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性法规,建议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立法,至上而下构建长效机制。”泉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也表示。

对此,检查组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气象法的配套法规,特别是建立健全有关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预报与防灾并重

在福建检查期间,检查组感受到了当地群众对气象工作的好评。“感谢气象局,太感谢了!”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井林村瓜农老陈告诉检查组,今年第7 号超强台风“苏力”登陆福建时,正值西瓜成熟上市期,“气象局的人第一时间告诉我台风要来了,赶紧抢收西瓜,不然这些西瓜都要被雨水淹了。”检查组了解到,像这样的气象为民服务、为农服务现象,经常在福建各地发生。陈荣凯告诉检查组,气象为民服务建立在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目前,福建各级气象部门都提供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并拓展了灾害性天气风险评估预测预报、地质灾害等级气象预报、森林火险等级气象预报等专业专项天气预报,“日常天气预报产品精细到乡镇,发布时间的间隔为6 小时一次,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提前10 20 分钟以上。”气象预报只有让群众及时知道,才能提前预防、防止损失。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使用,许多地方都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快速高效地传播气象信息。在福建,气象服务则更进一步,特别是气象为农服务,“共有气象信息员2.8 万余名,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1100 多个,电子显示屏2000 个,大 14800 多个,228 个乡镇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陈荣凯表示。

检查组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福建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每村至少有一种接受气象预警信息方式,解决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今年4 月,福建省泰宁县朱口镇烟农邱模忠通过气象预警信息得知将有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他立即拨打电话向气象服务站发出人工防雹请求,虽然当时天色已晚,但相关工作人员很快赶到邱模忠的烟田地,实施人工防雹作业,避免了损失。邱模忠表示,烟叶种植最怕遇上冰雹,现在有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和有效的防雹作业,烟农就有了“定心丸”。

陈荣凯也对检查组表示,福建在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水平的同时,不断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目前已形成了“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

检查组在泉州、厦门等地切实看到了地方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视。比如,泉州市各县都制定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并重点将农村气象防灾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厦门市人大在前不久通过了《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法可依。

“气象综合探测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成体系并日趋完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日趋凸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显著。”检查组肯定了福建省气象事业依法发展的良好态势,建议其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特别要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海洋气象服务独具特色

福建省拥有3752 公里海岸线,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是福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处我国东南海滨的福建,夏季台风频繁,今年就有“苏力”“西马仑”“潭美”3 个台风登陆,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

因此,“海洋气象”成为福建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据了解,福建的农业、海洋、交通、气象等多个部门联合共建了海洋观测系统,为渔民出海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渔场海区预报、海上搜救等海洋气象服务,此外,还为海峡航运、“厦金”航线开展专门的气象服务。气象为海峡航运和渔业服务、为海洋与港口服务,是福建气象服务的一大特点。

“我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有了远洋渔业气象服务,渔船每次出海都有了安全保障。”厦门一位渔民向执法检查组说。在“海巡0802”船上,检查组也详细了解了“厦金”航线海上气象监测、海上防抗台工作对气象工作的需求以及海事部门与气象部门日常合作情况,对气象部门为海上航线和海上渔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精细化的气象保障给予充分认可。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福建还积极与台湾交流、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的气象事业。检查组在厦门检查时看到,厦门卫视有一档闽南话节目《海峡气象》,专门为台海两岸的观众分析预报两地城市天气、台湾海峡各海区以及海上航线天气,为方便台海两岸人员往来提供气象服务。

今年6 月,福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来自海峡两岸气象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海峡两岸航运气象保障、海峡渔业气象、海峡两岸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交流,旨在服务两岸民生和经济发展。

“开展海峡两岸气象交流与合作,是福建气象工作的特色和优势。”陈荣凯向检查组介绍说,近年来,两岸气象科技交流频繁,从学术到实践,信息交换与共享不断加强,为两岸的港口码头作业、海峡交通、远洋航运、海洋渔业、海上搜救、旅游观光等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

“继续深化合作,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造福海峡两岸人民。”检查组对此高度赞赏。(本刊记者 / 谢素芳)

编 辑: 张学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