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个现代化生态宜居滨湖城
倪爱东
江苏省东海县人大常委会积极行使监督权,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支持政府不断加强生态基本建设,加大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力度,使生态面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加快生态人居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目标,多次组织视察和跟踪督查活动。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贯彻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为契机,完善政策措施,细化部门职责,强化政策的刚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取得了全面的成效。一是重点狠抓面源污染治理。 县政府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先后建成日处理能力4 万吨的西湖、城东污水处理厂,及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65 公里长尾水排放通道,另外,5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10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张施工,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实现全县乡镇驻地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新改建垃圾中转站18 座、垃圾房近7000 座,配备垃圾清运车、吸粪车、三轮保洁车1300 余辆。投资亿元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卫生填埋场使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3%,“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二是稳步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经过整治,已完成村庄绿化153 个;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6 万个、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368 处、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71 处;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18万平方米,有12.7 万农户使用了清洁能源;建成年消耗作物秸秆近20 万吨的生物质发电厂和7 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使东海县秸秆利用率达93%。三是实现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即实现了城市规模扩展,人均住房快速增长,基础配套渐趋完善,城市绿化持续发展。2012年,东海县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城市”。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不懈监督下,县政府不断加强环境治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一是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项目未上,环评先行,凡是有污染的企业,即使有再大的效益也不予立项审批,环境监测监管成效凸显。二是注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去年年底,县环境监测站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站验收,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环境监测站。三是畅通环保审批“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去年,该县共审批建设项目129 个,“三同时”验收项目27 个,无一例“十五小”“新五小”等违法违规土小企业项目,企业“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县政府组织环保、公安、监察、工商、国土、供电、水务等部门多次联合执法,关停了一批小炼油、小炼铅、塑料颗粒加工、山芋淀粉加工等高污染、高能耗的非法土小企业;对全县249 家非法涉氟及酸洗石英砂企业、作坊全部断电断酸,予以关停,依法拆除了180 余家酸洗石英砂生产设施;实行重点企业污水处理24 小时在线监控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了污染源。在坚决取缔打击的同时,县政府积极引导,建设了安峰、房山、驼峰、曲阳四个酸洗石英砂集中区,引导百余个加工企业进区集中生产,走出了一条“产业集群、企业集聚、污染集中治理”的道路。同时,各生产企业不断加强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治污投入,实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使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专项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们欣喜地发现:一个现代化生态宜居滨湖城市正徐徐展现在人民面前。